第21章 统一六国——灭魏国21(2 / 2)

就在王贲苦思冥想之时,一名谋士献计,“将军,大梁城地势较低,我们可以引黄河之水灌城。”

王贲眼前一亮,这或许是破城的关键。这座城就像一块难啃的骨头,若要强攻,不知要让多少秦国的好儿郎埋骨于此。

“将军,这大梁城实在是易守难攻,咱们不能再这样蛮干了!”身旁的副将一脸焦急。

王贲沉默不语,他的脑海中不断思索着破城之法。突然,他的眼神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

“传我命令,召集所有工兵!”王贲大声喝道。

很快,一群身强力壮的工兵便集结在了王贲面前。

王贲指着不远处的黄河,大声说道:“我们要引黄河之水,淹了这大梁城!”

众人皆是一惊,但随即眼神中燃起了希望。

说干就干,王贲亲自指挥着工兵们开始行动。他们先沿着黄河岸边寻找合适的引水点,然后拿起铁锹、锄头,奋力地挖掘着沟渠。

士兵们汗流浃背,手上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动作。推车来回穿梭,将挖出的泥土运走。

王贲不停地在工地间奔走,大声呼喊着,为士兵们鼓劲。

“再加把劲!快了,就快成功了!”

经过数日的艰苦挖掘,一条长长的沟渠逐渐成形。

终于,在一个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滚滚的黄河水顺着沟渠汹涌地冲向了大梁城。

滔滔黄河水汹涌而来,逐渐淹没了大梁城的外城。城内一片混乱,百姓们惊恐万分。

魏国的君臣们在宫殿中也是惊慌失措。

“大王,大梁城守不住了!”大臣们纷纷哭喊道。

魏王面色苍白,“难道天要亡我魏国?”

尽管如此,魏国的守军依然没有放弃抵抗,他们在水中坚守着阵地。

然而,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大梁城的城墙开始出现崩塌。

王贲见时机已到,下令秦军发起总攻。

秦军如潮水般涌入大梁城,魏国的守军在水中奋力抵抗,但终究无法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

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被俘。

魏国的宫殿中,一片凄凉。魏王望着眼前的一切,眼中充满了绝望和悔恨。

“寡人愧对列祖列宗啊!”魏王长叹道。

王贲走进宫殿,“魏王,魏国已亡,从今往后,天下将归于大秦。”

魏国的灭亡,标志着秦国统一大业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魏国的灭亡引起了巨大的震动。齐国的朝堂上,君臣们惶恐不安。

“秦国如此强大,下一个会不会轮到我们齐国?”

赵国的残余势力也在暗中活动,试图寻找机会复国。

燕国则在瑟瑟发抖,担心秦国的大军随时会兵临城下。

秦国在占领魏国后,迅速推行了一系列的治理政策。

废除魏国的旧制,实行秦国的律法;派遣官员管理地方,加强对魏国地区的控制;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同时,秦国也对魏国的人才进行了招揽和任用,为己所用。

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一些魏国的百姓选择了逃离故土,前往其他诸侯国。

然而,秦国的统一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我们来回溯战国的历史长河,魏国在与秦国的漫长争斗中走向覆灭。

公元前 445 年,魏文侯即位,魏国率先开启变法图强之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使魏国经济繁荣;任用吴起打造精锐之师“魏武卒”,而此时的秦国,正处于内乱与贫弱之中。

公元前 362 年,秦孝公即位,痛感秦国的落后,决心求贤变法。商鞅入秦,推行一系列变革,秦国国力逐渐崛起。

公元前 354 年,魏国以庞涓为将,攻打赵国,兵围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孙膑围魏救赵,在桂陵大败魏军,魏国实力受损,但仍具一定优势。

公元前 341 年,魏国攻打韩国,齐国再次出兵,孙膑用计在马陵道歼灭十万魏军,庞涓战死,魏国自此由盛转衰。

公元前 334 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标志着魏国霸权的衰落。

公元前 318 年,五国合纵攻秦,魏国参与其中,但以失败告终,秦国的势力进一步扩张。

在这动荡的局势中,百姓们渴望和平,他们期盼着有一个强大的王者能够结束这无尽的战乱,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公元前 293 年,秦国白起在伊阙之战大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魏国进一步被削弱。

公元前 225 年,嬴政欲统一天下,派王贲率军攻魏引黄河水灌城,大梁城破,魏国灭亡。

天下终于迎来了统一的曙光,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们,期待天下大一统,能过上太平的日子。

魏国的失败并非偶然,其在魏惠王时期,频繁对外征战,导致国力虚耗,且国内政治逐渐腐败,人才流失。而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奖励耕织,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历代君主皆有统一天下之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