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指御座谏无功权豪擅政7(1 / 1)

再说武帝决意遣送齐王攸离开,不愿意听从劝谏。突然看到两位公主进宫,到御座前整理衣襟下拜,极力请求留下齐王攸。武帝说:“你们这些妇女,怎么懂得国事?不要来这里纠缠!”两位公主跪着不肯起来,甚至叩头哭泣,惹得武帝发怒起身,拂袖离开,前往别的宫殿。两位公主见他自行离去,无法再请求,无奈起身回家。那武帝怒气还未平息,到了别殿,正赶上侍中王戎值班,便对他说:“兄弟是至亲,如今让齐王离开,这是朕的家事,甄德、王济,蛮横地干涉,现在又派妻子进宫,向朕哭泣,朕没死,哪里用得着他们哭?齐王也未曾死,更用不着他们哭呢!”妇人的两行珠泪,最能动人,没想到这次却没起作用。王戎听了,也不敢多说话。武帝当即命令王戎起草诏书,将王济降为国子祭酒,甄德降为大鸿胪。王济和甄德因为公主回来,复述武帝拒绝劝谏的情形,更觉得自己自讨没趣,等到降职的命令下达,更加扫兴,只有和公主相对哭泣流涕罢了。只有羊琇因为杨珧排挤齐王攸,活动最为卖力,想要和杨珧当面论辩是非,怀揣利刃寻衅。偏偏杨珧预先防备,托病不出,暗中指使有关官员弹劾羊琇。羊琇降官为太仆,愤恨而死。能这样死去算是幸运了。光禄大夫李熹,也因为年老辞职,在家中去世。这时已经到了年末,齐王攸奉诏还未出发,暂时留在京都守岁。次年仲春,诏令太常议定典礼,尊崇赏赐齐王,催促他上路。博士庾旉、秦秀等人,再次上奏章挽留,仍然没有得到回复。祭酒曹志叹息道:“亲近如同齐王,才能如同齐王,不让他树立根本辅助教化,反而想要远远迁徙到海边,晋室恐怕不能长久兴盛了。”于是又上书极力劝谏,说应当听从博士等人的话。武帝看了上书大怒道:“曹志尚且不明白朕的心意,何况他人!”于是罢免曹志的官职,并将庾旉等七人除名。

原来中书监荀勖,曾在武帝面前进谗言,说百官已经归心于齐王,试着诏令他前往封国,一定会导致朝廷议论沸腾。武帝先入为主,并且看到群臣陆续挽留齐王攸,果然如荀勖所说,免不了嫉妒之心更甚,所以上奏的文书呈上,没有一个被相信,反而加以严厉谴责。齐王攸也不愿意前往任职,上奏请求守护先王的陵墓,仍然被驳斥。满腔的孤愤,无处伸张,以至于忧郁成疾,竟然吐血。这又何必呢。武帝派遣御医诊治,御医迎合旨意奉承,又说齐王没有病。武帝于是接连下诏,催促起程。攸向来注重仪容,还是努力整顿自己,入宫辞别出行。武帝见他举止如同平常,更加怀疑他居心多诈,哪知过了两天,就由攸的儿子冏呈上讣告,说攸吐血不止,竟然逝世。武帝因为变故发生意外,不禁大悲,冯紞在旁边劝解道:“齐王名不副实,盗取名誉多年,如今自己去世,未必不是社稷的福气,陛下何必过度哀伤。”武帝这才止住眼泪。诏令为齐王办理丧事,礼仪如同安平王司马孚的旧例,见第三回。并且亲自前往吊唁。攸的儿子冏对着武帝悲号,诉说被御医诬陷,武帝也觉得不忍心,下令立即收捕诛杀御医。只知道迎合旨意,没想到有这一着。命令冏承袭父爵,冏也是八王之一。谥号攸为“献”。攸是晋室的贤王,享年只有三十六岁。扶风王司马骏,听说武帝派遣齐王攸出镇,也曾上书极力劝阻,后来因为武帝不听,忧愤成疾,和齐王攸同时去世。司马骏对百姓有遗爱,西方人多为他树立碑石记载功德,悲泣之声充满道路,晋廷追赠他为大司马,赐予谥号“武”。叙述攸和骏,不埋没贤王。于是晋升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尉,录尚书事,光禄大夫山涛为司徒,尚书令卫瓘为司空。

山涛年近八十,老病缠身,因为坚决推辞不被允许,勉强带病入朝谢恩,途中又感染风寒,卧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武帝优厚地给予丧葬赏赐,赐予谥号“康”。山涛字巨源,河内人氏,早年父亲去世,过着贫困的生活,曾对妻子韩氏说:“勉强忍受饥寒,我将来会位至三公,只是不知道你能否做三公夫人?”等到四十岁,才担任郡曹,他的从祖姑是宣穆皇后的生母,宣穆皇后见第一回。因为这层亲戚关系,得以和武帝成为中表亲,于是屡次升迁至尚书仆射,兼任吏部铨衡。他有知人的鉴别能力,平日贞顺节俭,家中没有侍妾,俸禄赏赐,分给亲戚故旧,去世后只留下旧屋十间,子孙不够居住。左长史范晷,向朝廷禀报,武帝于是命令有关部门拨款,为他建造房屋,总算酬答了这位功勋亲族的恩惠;另外选拔右仆射魏舒为司徒。

魏舒籍贯在任城,幼年丧父,寄住在外祖母宁氏家。宁氏曾扩建住宅,有看风水的人看了宅子说:“这宅子会出贵甥。”魏舒听了自负,欣然对人说:“应当为外祖母成就这宅子的风水。”不久和宁氏分开居住,他身高八尺二寸,仪容秀美伟岸,不注重小节,专喜欢骑射,以渔猎为生计,曾投宿在野王的旅舍,听到有车马声隐隐传来,到了门外,就有人互相问答。问语是来的是男是女?答语说是男子。接着又有人应声道:“是男的到十五岁,会死于兵刃。”过了片刻,又问是谁借宿?答称是魏公舒。说完就离开了。魏舒睡到天亮,起身询问店主,才知道店主的妻子夜里生了一个男孩,于是记住这件事离开了。蹉跎岁月,已经过了十五年,魏舒还是贫困如故,前往探望野王的店主,问及所生的男孩在哪里?店主黯然回答说:“砍桑枝伤了斧头,伤口很重去世了。”魏舒觉得之前的预言应验了,只是自己年已成年,却依然如此,又似乎前兆没有应验,转而想到平时不学习,怎么能向上发达?不如发愤读书,借此博取功名。从此每月学习一部经典,一个月就有成效,出去参加郡里的考试,得以升为上等,担任渑池长,升任浚仪令,入朝担任尚书郎,没几年位至尚书,晋升为司徒。魏舒处理事情明智果断,持身清正节俭,散财好施,和山涛相同,所以德望也和山涛相当。魏舒也是晋初的名臣,所以随笔插叙。司空卫瓘,向来和魏舒友善,到这时更是同心辅佐,整顿纲纪,所以太康年间,虽然武帝荒淫,三杨弄权,还依靠这两位老臣极力维持,得以稍微安定。

卫瓘世代居住在安邑,父亲卫顗曾在魏为官担任尚书,中年去世,卫瓘得以承袭父荫,二十岁就担任尚书郎,后来辅佐晋室立功,受封菑阳公。第四个儿子卫宣,娶了皇帝的女儿繁昌公主,卫瓘因此受到宠信,遇事尽忠,曾忧虑太子不合适,想要秘密请求废立,多次入宫进见,欲言又止,始终不敢直接陈述。恰逢武帝到凌云台,召集百官,各自赐予盛宴。卫瓘喝到几杯酒,假装醉酒的样子,起身到御座前,下跪说:“臣有话要上陈,不知圣意是否愿意容纳?”武帝允许他直说。卫瓘欲言又止,这样三次,于是用手抚摸御座说:“这个座位可惜。”武帝已经领悟卫瓘的意思,委婉地回答道:“公真是大醉了么?”卫瓘也知道武帝是托词,叩头退下。等到宴会结束回宫,过了几天,武帝想出一个办法,特地召集东宫的官员,全部入宫,一概让他们侍宴。暗中却封着尚书的疑难案件,派遣内侍交给东宫,让太子判决,当即回复。太子司马衷呆笨得很,突然接到文书,哪里懂得什么裁决答复,慌忙召问属官,急切之间不见一人,那时仓皇失措,只好去问床头的恶妇,和她商议。贾妃南风虽然读过好几年诗书,略通文墨,但想要代为答复,也觉得自己惭愧不能胜任,急忙临时抱佛脚,忙派遣侍婢去询问外臣,应当有人代为拟草,引用古事证明今事,具备经典广博,传婢拿给贾妃,贾妃担心忙中有错,又召入给事张泓,让他决定是否可行。张泓摇头说:“太子不学习,被圣上深知,如今答诏多引用古义,明明是请人代拟,一旦查究,水落石出,属稿的官吏当然会被谴责,恐怕太子也不能安于其位了。”贾妃大惊道:“这可怎么办?”张泓回答道:“不如直率陈述,免得陛下起疑。”贾妃于是转惊为喜,温和地对他说:“烦请您为我好好回复,他日当与您共享富贵。”张泓于是起草,让太子自己抄写。太子司马衷勉强抄录完成,再由张泓复查,才交给内使拿去。武帝接看回复的文书,词句虽然大多粗俗俚俗,意见却是明白通顺,不由得放下忧虑,既然想要考验太子,何妨召入面试,却仍然辗转迟疑,落入狡猾官吏的计谋中,为何如此不明事理?便又召入卫瓘,拿给他答草看。卫瓘才看了几行,就退缩谢罪,左右才知道卫瓘有诋毁的话,都称赞陛下圣明,不被谗言离间,说得卫瓘满面羞愧,无地自容,还是武帝替他调解,才让卫瓘慢慢引退,得以掩盖过错。

这时贾充还在,得到这个消息,派人对贾妃说:“卫瓘这个老奴,差点坏了你的家。”贾妃因此怨恨卫瓘,常常想着设计报复,只因武帝知道卫瓘忠诚,恩宠日盛,一时无法下手,不得不容忍过去。等到卫瓘担任司空,遇到军国大事,武帝总是命令一起商议,卫瓘也有所进献和补救,补益很多。恰逢日蚀过半,卫瓘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司徒魏舒,联名上表,坚决请求退位,诏令不许,到太康五年正月,龙出现在武库的井中,武帝亲自前往观看,很有喜色。百官将要提议庆贺,只有卫瓘不说话。旁边有一个人闪出说:“昔日龙降在夏庭,最终成为周朝的灾祸,查考旧典,并没有贺龙的先例,怎么能开创这个做法?”卫瓘听了急忙看过去,原来是尚书左仆射刘毅,是由司隶校尉新升,便随口接下说:“刘仆射所言很对,何必贺龙。”百官才打消庆贺的提议。武帝也乘车返回。先前魏尚书陈群,因为吏部不能识别人才,特地命令郡国各自设置中正,州设置大中正,让选取本地人士,甄别才德,列为九品,吏部得以按照规格补授官职。沿袭时间久了,奸诈弊端丛生,往往中正不是合适的人,徇私取舍。刘毅不忍心沉默,因而极力请求改革,期望清除长久以来的弊病,奏疏中说:

臣听说执政者以官员的才能为本,官员才能有三难,这也是国家兴衰的原因。人物难以了解,这是一难;爱憎难以防备,这是二难;真假难以明辨,这是三难。如今设立中正,确定九品,高低随意,荣辱在手,操纵着君主的威福,夺取了朝廷的权势,爱憎由心决定,真假由自己判断,公没有考核的责任,私没有被告发的忌讳,用心多种多样,求官的人千方百计,廉洁谦让的风气消失,苟且的习俗形成,臣私下为圣朝感到耻辱。臣曾说中正的设置,没有获得一点益处,反而有八种损害,高低追逐强弱,是非跟随兴衰,一个人的情况,十天就有不同的样子,有的通过贿赂打通关系,有的因为亲友得以晋升,所以上品没有寒门子弟,下品没有有权势的家族,怠慢君主没有时间限制,实在是祸乱的根源,这是第一种损害;重视这个职位却轻视这个人,所设立的品格,只凭一个人的意见,没有经过众人的期望归属,最终使违背常理的言论,在州里横行,嫌隙仇恨,在大臣之间结下,这是第二种损害;推立品格的意思,认为才能品德有优劣,伦辈有先后,排列高低,像穿鱼一样有序,整齐不乱,却导致法律设立而弊病产生,名义是这样而实际不是,公认为的规格,反而成就了私人的欲望,徒然使上欺骗圣明的君主,下扰乱人伦,优劣颠倒,先后错乱,这是第三种损害;国家的赏罚,从王公到平民,没有不依法执行的,如今设置中正,委以重任,没有赏罚的防备,于是清平的人少,怨恨诉讼的人多,听任他们就会告发不止,禁止就会侵犯没有极限,上面的清明不能向下照耀,下面的情况不能向上传达,这是第四种损害;一个国家的士人,多的上千,有的流徙到异地,有的在不同的地方获取供给,面都不认识,哪里还问才能力气,而中正不管知道不知道,只是从台府获取赞誉,接受流言的诋毁,自己决定就有不认识的蒙蔽,听从接受就有彼此的偏差,这是第五种损害;职务有大小,事情有难易,考核功绩叙述政绩,差不多能够鼓舞人才,如今却相反,当官有成效的,有的被列为低品,在官没有功绩的,反而得到高的品叙,抑制实际的功绩而尊崇虚名,助长浮华而废弃考核,这是第六种损害;官不同事,人不同能,得到他能做的就能成功,失去他能做的就会失败,如今不陈述才能适合做什么,而只是列为九品,以品取人,有的不是才能所擅长的,以状取人,就被本品所限制,即使鉴别衡量得真实,还是担心品状相仿,何况是凭心意取舍,黑白混淆,这是第七种损害;以前铨次九品,朝廷还诏令善恶一定要记录,作为褒贬,所以当时还有所顾忌,如今的九品,所下的不彰显他们的恶,所上的不列他们的善,废弃褒贬的意义,任凭爱憎决断,清正污浊同流,惩戒劝勉不明确,天下人怎能不堕落行为而追求名声,这是第八种损害。由此说来,职位名叫中正,实际上是奸邪的官府,事情名叫九品,实际上有八种损害。古今的失误,没有超过这个的。臣认为应该罢免中正,废除九品,抛弃魏氏的弊法,建立一代的美制,那么铨选政务清明而人才就会出现了。事关重要,恳切上奏让您知道!

这道奏疏呈上后,武帝虽然宽容,仍然不见施行。司空卫瓘,更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等人,申请全部废除中正,恢复乡举里选的古代制度。乡举里选,可行于上古,不可行于后世。看看今日的选举,就可以知晓。武帝只是因循守旧,终究不能改变。不久刘毅病逝,魏舒又因为年老疾病辞官,不久也去世。朝廷商议征召镇南大将军杜预,回朝辅佐政事。杜预已经六十三岁,从荆州奉诏出发,走到邓县,一病不起,在驿站去世。自从武帝撤销军备,官吏懒惰百姓嬉戏。只有杜预镇守襄阳,常说天下虽然安定,忘记战争必定危险,所以文武并重,对内设立学校,对外严密堡寨,又引凿滍淯等水灌溉农田,疏通扬夏等水以达到漕运,公私都受益,兵民永远依赖,当时人称他为杜父,又号为杜武库。平日无事,就浏览经籍,自己撰写《春秋经传集解》,又参考众多家谱,著成释例,再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再三斟酌,到老才完成。当时侍中王济善于相马,和峤善于聚财,杜预说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只有自己有《左传》癖,至今杜氏《集解》,流传不断。杜预去世后归葬京兆,追赠开府,谥号为“成”。上天不肯留下他,老成凋谢,只剩下一个卫司空,孤立无援,在内被贾妃所忌恨,在外被杨氏所嫌弃,免不了内外相互倾轧,不能安心于职位。卫宣曾娶皇帝的女儿,见上文。又喜欢狎邪游玩,夫妻之间不太和睦。杨骏等人趁机设计阴谋,说卫宣如果离婚,卫瓘必定退位,于是嘱咐黄门侍郎等人弹劾卫瓘父子,暗示武帝夺去卫宣的公主。卫瓘当然惭愧恐惧,告老请求退休。武帝准许他的请求,听任他以原爵退休,并命令繁昌公主入宫居住,表示与卫家断绝婚姻。有关部门又上奏卫宣所作所为不法,应当交付廷尉治罪,武帝总算不过问。后来知道卫宣被诬陷,打算让公主仍然回到卫家,哪知缘分已断,不能再续,卫宣已经患病身亡,徒然让那金枝玉叶,坐守空闺,岂不可叹!

杨骏既然排挤走了卫瓘,又忌恨汝南王司马亮,多方诬陷,武帝不得不听从,竟然任命司马亮为大司马,出督豫州诸军事,让他镇守许昌。又改封皇子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出督关中,始平王司马玮为楚王,出督荆州,濮阳王司马允为淮南王,出督扬江二州军事。司马柬、司马玮、司马允三王,已见前文有写。武帝又立儿子司马为长沙王,司马颖为成都王,司马、司马颖和司马玮,都位列八王之中。司马晏为吴王,司马炽为豫章王,司马演为代王,皇孙司马遹为广陵王。司马遹是太子的继承人,但不是嫡出,而是宫妾谢玖所生。谢玖本是武帝宫中的才人,才人是女官的名号。她外表秀丽内心聪慧,很受武帝赞赏,特意赐给东宫,让她做妾室,才过了一年多,就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司马遹。司马遹五岁时,聪慧绝伦。一天晚上,他在武帝身旁侍奉,突然听到宫外失火,左右的人惊慌失措,武帝想要登上高楼察看,司马遹拉住武帝的衣襟,不让他上楼。武帝问为什么,司马遹回答说:“昏黑的夜晚情况仓促,应当防备意外,不能让火光映照到君主。”武帝不禁点头。等到火被扑灭,内外安静,越发称赞司马遹是奇儿。(但)小时候聪明,长大未必出色。并且说司马遹很像宣帝,将来一定能够继承大统,所以太子没有才能,武帝并非不知道,只是因为司马遹生性聪慧,(武帝)有所依仗而不担心,所以不愿意废掉太子,依旧维持原样。贾妃南风,非常嫉妒凶悍,不喜欢皇孙,自从司马遹成长起来,更担心其他妾室再生男孩,严加防范检查。恰好有一个妾室怀孕,肚子很大,被贾妃察觉,就用戟投掷刺向孕妾,孕妾随着戟刃倒地,并且责怪宫女防备不严,自己持刀杀死数人。武帝听到报告大怒,命令修建金墉城冷宫,将贾妃废黜禁锢。充华赵粲,见第一回。为贾妃求情,从容进言说:“贾妃年轻,不能避免嫉妒,等到长大以后,自然会知道改正,希望陛下三思!”就是杨后也替她劝解,再加上杨珧也进言说:“贾充对国家社稷有功,不应立刻忘记,不要因此废弃自己的亲女儿。”此时极力为凶悍的贾妃帮忙,哪里知道后来会被反咬一口呢?武帝于是搁置了废黜贾妃的议论不再施行。应当决断而不决断,反而遭受其乱。转眼间已是太康十一年,改年号为太熙,晋升王浑为司徒,起用卫瓘为太保,加光禄大夫石鉴为司空。这三人虽然同心执政,权力终究比不上三杨。又因为武帝晚年沉迷女色而生病,常常不上朝。杨后在宫中主事,屡次召入她的父亲杨骏,商议重要政事。到太熙元年孟夏,武帝病情加重,索性将杨骏留在宫中侍奉,一切诏令,都出自杨骏之手,诸王大臣,没有一个参与谋划。杨骏能够擅自更换公卿,私自培植心腹。武帝连日昏迷,不省人事,不久回光返照,偶尔清醒,居然能够起身阅览案牍,审视官员的升降,恰好看到杨骏所拟的诏书,用人不当,于是严肃地对杨骏说:“怎么能这样呢?”杨骏惶恐谢罪。武帝又说:“汝南王司马亮,已经启程了吗?”杨骏回答说还没有。武帝又说:“快让中书起草诏书,留下他在朝中辅佐政事。”杨骏不得已传达命令出去。武帝躺在床上,又昏昏睡着。杨骏慌忙出去,直到中书处索要查看草诏,拿回到宫中,过了一夜还没有交出来。中书监华廙入宫叩门,向杨骏请求归还原稿,杨骏不肯给。到了傍晚,又召来华廙和中书令何劭,由杨后口传武帝的旨意,命令他们撰写遗诏,授予杨骏为太尉,兼任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华廙和何劭不敢违抗,当即写好,呈给杨后。杨后故意带他们两人,让他们到武帝床前作证。两人跪着请安,然后由杨后递过草诏,让武帝看。只见武帝睁着双眼,看了很久,才扔下,一点也没有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等到华廙和何劭叩拜辞别出宫,武帝已经弥留之际,临死时忽然问左右的人说:“汝南王来了吗?”左右回答说:“没有来。”武帝不能再说话,长叹一声,就去世了。在位二十五年,享年五十五岁。

再说武帝决意遣送齐王攸离开,不愿意听从劝谏。突然看到两位公主进宫,到御座前整理衣襟下拜,极力请求留下齐王攸。武帝说:“你们这些妇女,怎么懂得国事?不要来这里纠缠!”两位公主跪着不肯起来,甚至叩头哭泣,惹得武帝发怒起身,拂袖离开,前往别的宫殿。两位公主见他自行离去,无法再请求,无奈起身回家。那武帝怒气还未平息,到了别殿,正赶上侍中王戎值班,便对他说:“兄弟是至亲,如今让齐王离开,这是朕的家事,甄德、王济,蛮横地干涉,现在又派妻子进宫,向朕哭泣,朕没死,哪里用得着他们哭?齐王也未曾死,更用不着他们哭呢!”妇人的两行珠泪,最能动人,没想到这次却没起作用。王戎听了,也不敢多说话。武帝当即命令王戎起草诏书,将王济降为国子祭酒,甄德降为大鸿胪。王济和甄德因为公主回来,复述武帝拒绝劝谏的情形,更觉得自己自讨没趣,等到降职的命令下达,更加扫兴,只有和公主相对哭泣流涕罢了。只有羊琇因为杨珧排挤齐王攸,活动最为卖力,想要和杨珧当面论辩是非,怀揣利刃寻衅。偏偏杨珧预先防备,托病不出,暗中指使有关官员弹劾羊琇。羊琇降官为太仆,愤恨而死。能这样死去算是幸运了。光禄大夫李熹,也因为年老辞职,在家中去世。这时已经到了年末,齐王攸奉诏还未出发,暂时留在京都守岁。次年仲春,诏令太常议定典礼,尊崇赏赐齐王,催促他上路。博士庾旉、秦秀等人,再次上奏章挽留,仍然没有得到回复。祭酒曹志叹息道:“亲近如同齐王,才能如同齐王,不让他树立根本辅助教化,反而想要远远迁徙到海边,晋室恐怕不能长久兴盛了。”于是又上书极力劝谏,说应当听从博士等人的话。武帝看了上书大怒道:“曹志尚且不明白朕的心意,何况他人!”于是罢免曹志的官职,并将庾旉等七人除名。

原来中书监荀勖,曾在武帝面前进谗言,说百官已经归心于齐王,试着诏令他前往封国,一定会导致朝廷议论沸腾。武帝先入为主,并且看到群臣陆续挽留齐王攸,果然如荀勖所说,免不了嫉妒之心更甚,所以上奏的文书呈上,没有一个被相信,反而加以严厉谴责。齐王攸也不愿意前往任职,上奏请求守护先王的陵墓,仍然被驳斥。满腔的孤愤,无处伸张,以至于忧郁成疾,竟然吐血。这又何必呢。武帝派遣御医诊治,御医迎合旨意奉承,又说齐王没有病。武帝于是接连下诏,催促起程。攸向来注重仪容,还是努力整顿自己,入宫辞别出行。武帝见他举止如同平常,更加怀疑他居心多诈,哪知过了两天,就由攸的儿子冏呈上讣告,说攸吐血不止,竟然逝世。武帝因为变故发生意外,不禁大悲,冯紞在旁边劝解道:“齐王名不副实,盗取名誉多年,如今自己去世,未必不是社稷的福气,陛下何必过度哀伤。”武帝这才止住眼泪。诏令为齐王办理丧事,礼仪如同安平王司马孚的旧例,见第三回。并且亲自前往吊唁。攸的儿子冏对着武帝悲号,诉说被御医诬陷,武帝也觉得不忍心,下令立即收捕诛杀御医。只知道迎合旨意,没想到有这一着。命令冏承袭父爵,冏也是八王之一。谥号攸为“献”。攸是晋室的贤王,享年只有三十六岁。扶风王司马骏,听说武帝派遣齐王攸出镇,也曾上书极力劝阻,后来因为武帝不听,忧愤成疾,和齐王攸同时去世。司马骏对百姓有遗爱,西方人多为他树立碑石记载功德,悲泣之声充满道路,晋廷追赠他为大司马,赐予谥号“武”。叙述攸和骏,不埋没贤王。于是晋升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尉,录尚书事,光禄大夫山涛为司徒,尚书令卫瓘为司空。

山涛年近八十,老病缠身,因为坚决推辞不被允许,勉强带病入朝谢恩,途中又感染风寒,卧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武帝优厚地给予丧葬赏赐,赐予谥号“康”。山涛字巨源,河内人氏,早年父亲去世,过着贫困的生活,曾对妻子韩氏说:“勉强忍受饥寒,我将来会位至三公,只是不知道你能否做三公夫人?”等到四十岁,才担任郡曹,他的从祖姑是宣穆皇后的生母,宣穆皇后见第一回。因为这层亲戚关系,得以和武帝成为中表亲,于是屡次升迁至尚书仆射,兼任吏部铨衡。他有知人的鉴别能力,平日贞顺节俭,家中没有侍妾,俸禄赏赐,分给亲戚故旧,去世后只留下旧屋十间,子孙不够居住。左长史范晷,向朝廷禀报,武帝于是命令有关部门拨款,为他建造房屋,总算酬答了这位功勋亲族的恩惠;另外选拔右仆射魏舒为司徒。

魏舒籍贯在任城,幼年丧父,寄住在外祖母宁氏家。宁氏曾扩建住宅,有看风水的人看了宅子说:“这宅子会出贵甥。”魏舒听了自负,欣然对人说:“应当为外祖母成就这宅子的风水。”不久和宁氏分开居住,他身高八尺二寸,仪容秀美伟岸,不注重小节,专喜欢骑射,以渔猎为生计,曾投宿在野王的旅舍,听到有车马声隐隐传来,到了门外,就有人互相问答。问语是来的是男是女?答语说是男子。接着又有人应声道:“是男的到十五岁,会死于兵刃。”过了片刻,又问是谁借宿?答称是魏公舒。说完就离开了。魏舒睡到天亮,起身询问店主,才知道店主的妻子夜里生了一个男孩,于是记住这件事离开了。蹉跎岁月,已经过了十五年,魏舒还是贫困如故,前往探望野王的店主,问及所生的男孩在哪里?店主黯然回答说:“砍桑枝伤了斧头,伤口很重去世了。”魏舒觉得之前的预言应验了,只是自己年已成年,却依然如此,又似乎前兆没有应验,转而想到平时不学习,怎么能向上发达?不如发愤读书,借此博取功名。从此每月学习一部经典,一个月就有成效,出去参加郡里的考试,得以升为上等,担任渑池长,升任浚仪令,入朝担任尚书郎,没几年位至尚书,晋升为司徒。魏舒处理事情明智果断,持身清正节俭,散财好施,和山涛相同,所以德望也和山涛相当。魏舒也是晋初的名臣,所以随笔插叙。司空卫瓘,向来和魏舒友善,到这时更是同心辅佐,整顿纲纪,所以太康年间,虽然武帝荒淫,三杨弄权,还依靠这两位老臣极力维持,得以稍微安定。

卫瓘世代居住在安邑,父亲卫顗曾在魏为官担任尚书,中年去世,卫瓘得以承袭父荫,二十岁就担任尚书郎,后来辅佐晋室立功,受封菑阳公。第四个儿子卫宣,娶了皇帝的女儿繁昌公主,卫瓘因此受到宠信,遇事尽忠,曾忧虑太子不合适,想要秘密请求废立,多次入宫进见,欲言又止,始终不敢直接陈述。恰逢武帝到凌云台,召集百官,各自赐予盛宴。卫瓘喝到几杯酒,假装醉酒的样子,起身到御座前,下跪说:“臣有话要上陈,不知圣意是否愿意容纳?”武帝允许他直说。卫瓘欲言又止,这样三次,于是用手抚摸御座说:“这个座位可惜。”武帝已经领悟卫瓘的意思,委婉地回答道:“公真是大醉了么?”卫瓘也知道武帝是托词,叩头退下。等到宴会结束回宫,过了几天,武帝想出一个办法,特地召集东宫的官员,全部入宫,一概让他们侍宴。暗中却封着尚书的疑难案件,派遣内侍交给东宫,让太子判决,当即回复。太子司马衷呆笨得很,突然接到文书,哪里懂得什么裁决答复,慌忙召问属官,急切之间不见一人,那时仓皇失措,只好去问床头的恶妇,和她商议。贾妃南风虽然读过好几年诗书,略通文墨,但想要代为答复,也觉得自己惭愧不能胜任,急忙临时抱佛脚,忙派遣侍婢去询问外臣,应当有人代为拟草,引用古事证明今事,具备经典广博,传婢拿给贾妃,贾妃担心忙中有错,又召入给事张泓,让他决定是否可行。张泓摇头说:“太子不学习,被圣上深知,如今答诏多引用古义,明明是请人代拟,一旦查究,水落石出,属稿的官吏当然会被谴责,恐怕太子也不能安于其位了。”贾妃大惊道:“这可怎么办?”张泓回答道:“不如直率陈述,免得陛下起疑。”贾妃于是转惊为喜,温和地对他说:“烦请您为我好好回复,他日当与您共享富贵。”张泓于是起草,让太子自己抄写。太子司马衷勉强抄录完成,再由张泓复查,才交给内使拿去。武帝接看回复的文书,词句虽然大多粗俗俚俗,意见却是明白通顺,不由得放下忧虑,既然想要考验太子,何妨召入面试,却仍然辗转迟疑,落入狡猾官吏的计谋中,为何如此不明事理?便又召入卫瓘,拿给他答草看。卫瓘才看了几行,就退缩谢罪,左右才知道卫瓘有诋毁的话,都称赞陛下圣明,不被谗言离间,说得卫瓘满面羞愧,无地自容,还是武帝替他调解,才让卫瓘慢慢引退,得以掩盖过错。

这时贾充还在,得到这个消息,派人对贾妃说:“卫瓘这个老奴,差点坏了你的家。”贾妃因此怨恨卫瓘,常常想着设计报复,只因武帝知道卫瓘忠诚,恩宠日盛,一时无法下手,不得不容忍过去。等到卫瓘担任司空,遇到军国大事,武帝总是命令一起商议,卫瓘也有所进献和补救,补益很多。恰逢日蚀过半,卫瓘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司徒魏舒,联名上表,坚决请求退位,诏令不许,到太康五年正月,龙出现在武库的井中,武帝亲自前往观看,很有喜色。百官将要提议庆贺,只有卫瓘不说话。旁边有一个人闪出说:“昔日龙降在夏庭,最终成为周朝的灾祸,查考旧典,并没有贺龙的先例,怎么能开创这个做法?”卫瓘听了急忙看过去,原来是尚书左仆射刘毅,是由司隶校尉新升,便随口接下说:“刘仆射所言很对,何必贺龙。”百官才打消庆贺的提议。武帝也乘车返回。先前魏尚书陈群,因为吏部不能识别人才,特地命令郡国各自设置中正,州设置大中正,让选取本地人士,甄别才德,列为九品,吏部得以按照规格补授官职。沿袭时间久了,奸诈弊端丛生,往往中正不是合适的人,徇私取舍。刘毅不忍心沉默,因而极力请求改革,期望清除长久以来的弊病,奏疏中说:

臣听说执政者以官员的才能为本,官员才能有三难,这也是国家兴衰的原因。人物难以了解,这是一难;爱憎难以防备,这是二难;真假难以明辨,这是三难。如今设立中正,确定九品,高低随意,荣辱在手,操纵着君主的威福,夺取了朝廷的权势,爱憎由心决定,真假由自己判断,公没有考核的责任,私没有被告发的忌讳,用心多种多样,求官的人千方百计,廉洁谦让的风气消失,苟且的习俗形成,臣私下为圣朝感到耻辱。臣曾说中正的设置,没有获得一点益处,反而有八种损害,高低追逐强弱,是非跟随兴衰,一个人的情况,十天就有不同的样子,有的通过贿赂打通关系,有的因为亲友得以晋升,所以上品没有寒门子弟,下品没有有权势的家族,怠慢君主没有时间限制,实在是祸乱的根源,这是第一种损害;重视这个职位却轻视这个人,所设立的品格,只凭一个人的意见,没有经过众人的期望归属,最终使违背常理的言论,在州里横行,嫌隙仇恨,在大臣之间结下,这是第二种损害;推立品格的意思,认为才能品德有优劣,伦辈有先后,排列高低,像穿鱼一样有序,整齐不乱,却导致法律设立而弊病产生,名义是这样而实际不是,公认为的规格,反而成就了私人的欲望,徒然使上欺骗圣明的君主,下扰乱人伦,优劣颠倒,先后错乱,这是第三种损害;国家的赏罚,从王公到平民,没有不依法执行的,如今设置中正,委以重任,没有赏罚的防备,于是清平的人少,怨恨诉讼的人多,听任他们就会告发不止,禁止就会侵犯没有极限,上面的清明不能向下照耀,下面的情况不能向上传达,这是第四种损害;一个国家的士人,多的上千,有的流徙到异地,有的在不同的地方获取供给,面都不认识,哪里还问才能力气,而中正不管知道不知道,只是从台府获取赞誉,接受流言的诋毁,自己决定就有不认识的蒙蔽,听从接受就有彼此的偏差,这是第五种损害;职务有大小,事情有难易,考核功绩叙述政绩,差不多能够鼓舞人才,如今却相反,当官有成效的,有的被列为低品,在官没有功绩的,反而得到高的品叙,抑制实际的功绩而尊崇虚名,助长浮华而废弃考核,这是第六种损害;官不同事,人不同能,得到他能做的就能成功,失去他能做的就会失败,如今不陈述才能适合做什么,而只是列为九品,以品取人,有的不是才能所擅长的,以状取人,就被本品所限制,即使鉴别衡量得真实,还是担心品状相仿,何况是凭心意取舍,黑白混淆,这是第七种损害;以前铨次九品,朝廷还诏令善恶一定要记录,作为褒贬,所以当时还有所顾忌,如今的九品,所下的不彰显他们的恶,所上的不列他们的善,废弃褒贬的意义,任凭爱憎决断,清正污浊同流,惩戒劝勉不明确,天下人怎能不堕落行为而追求名声,这是第八种损害。由此说来,职位名叫中正,实际上是奸邪的官府,事情名叫九品,实际上有八种损害。古今的失误,没有超过这个的。臣认为应该罢免中正,废除九品,抛弃魏氏的弊法,建立一代的美制,那么铨选政务清明而人才就会出现了。事关重要,恳切上奏让您知道!

这道奏疏呈上后,武帝虽然宽容,仍然不见施行。司空卫瓘,更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等人,申请全部废除中正,恢复乡举里选的古代制度。乡举里选,可行于上古,不可行于后世。看看今日的选举,就可以知晓。武帝只是因循守旧,终究不能改变。不久刘毅病逝,魏舒又因为年老疾病辞官,不久也去世。朝廷商议征召镇南大将军杜预,回朝辅佐政事。杜预已经六十三岁,从荆州奉诏出发,走到邓县,一病不起,在驿站去世。自从武帝撤销军备,官吏懒惰百姓嬉戏。只有杜预镇守襄阳,常说天下虽然安定,忘记战争必定危险,所以文武并重,对内设立学校,对外严密堡寨,又引凿滍淯等水灌溉农田,疏通扬夏等水以达到漕运,公私都受益,兵民永远依赖,当时人称他为杜父,又号为杜武库。平日无事,就浏览经籍,自己撰写《春秋经传集解》,又参考众多家谱,著成释例,再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再三斟酌,到老才完成。当时侍中王济善于相马,和峤善于聚财,杜预说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只有自己有《左传》癖,至今杜氏《集解》,流传不断。杜预去世后归葬京兆,追赠开府,谥号为“成”。上天不肯留下他,老成凋谢,只剩下一个卫司空,孤立无援,在内被贾妃所忌恨,在外被杨氏所嫌弃,免不了内外相互倾轧,不能安心于职位。卫宣曾娶皇帝的女儿,见上文。又喜欢狎邪游玩,夫妻之间不太和睦。杨骏等人趁机设计阴谋,说卫宣如果离婚,卫瓘必定退位,于是嘱咐黄门侍郎等人弹劾卫瓘父子,暗示武帝夺去卫宣的公主。卫瓘当然惭愧恐惧,告老请求退休。武帝准许他的请求,听任他以原爵退休,并命令繁昌公主入宫居住,表示与卫家断绝婚姻。有关部门又上奏卫宣所作所为不法,应当交付廷尉治罪,武帝总算不过问。后来知道卫宣被诬陷,打算让公主仍然回到卫家,哪知缘分已断,不能再续,卫宣已经患病身亡,徒然让那金枝玉叶,坐守空闺,岂不可叹!

杨骏既然排挤走了卫瓘,又忌恨汝南王司马亮,多方诬陷,武帝不得不听从,竟然任命司马亮为大司马,出督豫州诸军事,让他镇守许昌。又改封皇子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出督关中,始平王司马玮为楚王,出督荆州,濮阳王司马允为淮南王,出督扬江二州军事。司马柬、司马玮、司马允三王,已见前文有写。武帝又立儿子司马为长沙王,司马颖为成都王,司马、司马颖和司马玮,都位列八王之中。司马晏为吴王,司马炽为豫章王,司马演为代王,皇孙司马遹为广陵王。司马遹是太子的继承人,但不是嫡出,而是宫妾谢玖所生。谢玖本是武帝宫中的才人,才人是女官的名号。她外表秀丽内心聪慧,很受武帝赞赏,特意赐给东宫,让她做妾室,才过了一年多,就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司马遹。司马遹五岁时,聪慧绝伦。一天晚上,他在武帝身旁侍奉,突然听到宫外失火,左右的人惊慌失措,武帝想要登上高楼察看,司马遹拉住武帝的衣襟,不让他上楼。武帝问为什么,司马遹回答说:“昏黑的夜晚情况仓促,应当防备意外,不能让火光映照到君主。”武帝不禁点头。等到火被扑灭,内外安静,越发称赞司马遹是奇儿。(但)小时候聪明,长大未必出色。并且说司马遹很像宣帝,将来一定能够继承大统,所以太子没有才能,武帝并非不知道,只是因为司马遹生性聪慧,(武帝)有所依仗而不担心,所以不愿意废掉太子,依旧维持原样。贾妃南风,非常嫉妒凶悍,不喜欢皇孙,自从司马遹成长起来,更担心其他妾室再生男孩,严加防范检查。恰好有一个妾室怀孕,肚子很大,被贾妃察觉,就用戟投掷刺向孕妾,孕妾随着戟刃倒地,并且责怪宫女防备不严,自己持刀杀死数人。武帝听到报告大怒,命令修建金墉城冷宫,将贾妃废黜禁锢。充华赵粲,见第一回。为贾妃求情,从容进言说:“贾妃年轻,不能避免嫉妒,等到长大以后,自然会知道改正,希望陛下三思!”就是杨后也替她劝解,再加上杨珧也进言说:“贾充对国家社稷有功,不应立刻忘记,不要因此废弃自己的亲女儿。”此时极力为凶悍的贾妃帮忙,哪里知道后来会被反咬一口呢?武帝于是搁置了废黜贾妃的议论不再施行。应当决断而不决断,反而遭受其乱。转眼间已是太康十一年,改年号为太熙,晋升王浑为司徒,起用卫瓘为太保,加光禄大夫石鉴为司空。这三人虽然同心执政,权力终究比不上三杨。又因为武帝晚年沉迷女色而生病,常常不上朝。杨后在宫中主事,屡次召入她的父亲杨骏,商议重要政事。到太熙元年孟夏,武帝病情加重,索性将杨骏留在宫中侍奉,一切诏令,都出自杨骏之手,诸王大臣,没有一个参与谋划。杨骏能够擅自更换公卿,私自培植心腹。武帝连日昏迷,不省人事,不久回光返照,偶尔清醒,居然能够起身阅览案牍,审视官员的升降,恰好看到杨骏所拟的诏书,用人不当,于是严肃地对杨骏说:“怎么能这样呢?”杨骏惶恐谢罪。武帝又说:“汝南王司马亮,已经启程了吗?”杨骏回答说还没有。武帝又说:“快让中书起草诏书,留下他在朝中辅佐政事。”杨骏不得已传达命令出去。武帝躺在床上,又昏昏睡着。杨骏慌忙出去,直到中书处索要查看草诏,拿回到宫中,过了一夜还没有交出来。中书监华廙入宫叩门,向杨骏请求归还原稿,杨骏不肯给。到了傍晚,又召来华廙和中书令何劭,由杨后口传武帝的旨意,命令他们撰写遗诏,授予杨骏为太尉,兼任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华廙和何劭不敢违抗,当即写好,呈给杨后。杨后故意带他们两人,让他们到武帝床前作证。两人跪着请安,然后由杨后递过草诏,让武帝看。只见武帝睁着双眼,看了很久,才扔下,一点也没有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等到华廙和何劭叩拜辞别出宫,武帝已经弥留之际,临死时忽然问左右的人说:“汝南王来了吗?”左右回答说:“没有来。”武帝不能再说话,长叹一声,就去世了。在位二十五年,享年五十五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