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抓住重点,关键提取35(1 / 1)

“吾现在好奇如何提取关键词?”文王问道:“,不管多庞杂的内容,都能简化它。”

杨启源笑了一声,说:“在后世,大家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学生时代,这个时代至少需九年,长则十几年都有,学习的内容都需要消化理解,深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十有八九会选择做笔记。但做完笔记后,这些笔记的命运往往都抛在一边,不再理会。这是为什么呢?”

杨启源调了一张图片,上面是绝多数人做的笔记。“纸发明之后,无论何种书写方式都是这样做笔记的。”ti补充道。

杨启源朝ti点点头继续讲解:这种笔记首先ta找不到重点,因为记录时缺少关键词的提取环节而感觉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重读的时侯必须对笔记进行二次加工,费时费力。

其次,内容不易记忆。单一颜色表达的笔记不能有效剌激大脑,客易被我们的大脑拒绝和遗忘。

关键词能抓住信息重点及内在逻辑关系,会感觉有条理、有重点。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纲举目张”,如同打开你家大门的钥匙。就如发明人东尼博赞早在大学时代,就曾经把100左右的笔记,简化成只有10页的关键词,然后再整理成5到6页的信息卡,后来用一页思维导图概括所有信息卡里的内容。那如何提取关键词便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是表达某个重点意思(内容)的最简洁的词语。它可以从文中找出,也可以通过归纳总结获得的。由于意思是有逻辑层次的,因此关键词也是有逻辑层次的。一般每个关键词不超过5个字,而且一定要去掉重复的内容,这意味着关键词有一定的位阶。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我们将不同线条(分支)的等级称之为“位阶”。位阶一词最早源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在导图中会强调“同一位阶,同一逻辑”。同处于“一级分支”上的主干关键词,属于“同一位阶”。以第一条主干为例,一级分支下的三个二级分支关键词属于“同一位阶”。“上位阶”及“下位阶”是相对的,一级分支是其对应的所有二级分支的“上位阶”,二级分支是其对应的所有三级分支的“上位阶”。同理,二级分支是其对应的一级分支的“下位阶”,三级分支是其对应的二级分支的“上位阶”。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分类原则中所讲到的——上位阶通常代表重要性较高的或抽象的概念,下位阶通常代表重要性较低的或具体的事物。

那如何寻找关键词呢?有四个渠道可以帮你找到:

首先,句子的主干——主谓宾,这就需要缩句,即将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成分,留下主要部分。其意思相对完整,不改变原句,选择又依据个人情况而定。

其次,句子的中心词一般在句子的前面和后面寻找重点,归纳总结中心意思。

再次,段落的核心词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在上一个段落的未尾和下一个段落的开头。是重复出现的句子和词语。

最后,一段文字由几层意思构成,关键词就潜在各层中。这就需要在结构中寻找,但需注意三个特点,其一整体性,内容要相互证明,上下级和同级之间得以协调;其二条理清晰,提取每一层意思的中心思想,可以是原文有的,也可以是自己提炼总结的;其三逻辑严密,提取后的中心思想都有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核心的信息词汇,但分支之间的关系都是有联系的。

虽然这四个渠道能找到,但十有八九是句子或短语,需要将句子或短语,经过自已的理解、记忆、加工,概括浓缩成自己的关键词。那如何概括浓缩出关键词来呢?这里有个方法叫做缩填法。

其步骤共分两步:1.缩:浓缩(1)抓住主谓宾,主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表示被陈述的对象,执行行为或动作的主体,表示“什么人”或者“什么事”;谓语是对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加以陈述和说明,表示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或者“怎么样”,一般在主语之后;宾语通常表示行为或动作支配的对象。例如:“我高高兴兴地去公园”,“我”是主语,“去”是谓语,宾语为“公园”,缩写:“我去公园”。

(2)当将缩写的句子写出后,自然拧出关键词,然后理清关键词之间的分支关系。关键词之间有三种基本关系:推导关系、并列关系和混合关系。这关系决定了分支的布局结构。一般来说,推导关系的关键词是环环相扣的分支布局;并列关系的关键词是同时进行或并举,相互关联发散状的结构;混合关系的关键词像一棵大树般枝繁叶茂。

2.填:利用已经浓缩好的关键词,通过回想过程来还原句子。“我去公园”回想还原成“我高高兴兴地去公园”。

关键词的应用广泛:在学习中,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记忆框架、思路分析以及自然科学中概念、定义、规律的理解都能用到关键词总结归纳;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做规划、管理、决策也能用到关键词来理清头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