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会议36(1 / 2)

中影大楼,一间大会议厅里,剧组主创人员们分位就坐。

韩董大忙人,有事没参加。

霍辙作为剧组的“制片人”和“导演”,坐在上首位置。

一个剧组,地位最高、权利最大的就是“制片人”和“导演”。

“导演”这个身份不用多说,电影创作、技术方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部电影最终呈现的质量和风格是啥样,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导演。

而“制片人”,如果说“导演”是一个公司的技术总监,那么“制片人”就是公司的ceo。

“制片人”是整部影片的筹建负责人,负责找项目,拉投资,成立剧组,控制拍摄成本,执行后期制作,协作成片后的宣传、发行。

可以说,从片子形成到片子上映,“制片人”是全权贯穿始终的。

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制片人全权负责“挑本子、找款子、组班子、卖片子”。

而且,国内《著作法》规定,电影电视等视听作品的著作权是由制片人享有的,其他什么导演、编剧、摄影等之类的只有署名权。

——当然,这说的是“视听作品”。

像“剧本”这种“文字作品”,编剧肯定是享有著作权的。

著作权在国内,也叫“版权”。

因此不管从事实上,还是从法律上,“制片人”才是整个剧组真正的老大,是整个剧组的主宰。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奖项会单独列出“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前者颁给制片人,后者颁给导演,而“最佳影片”往往要大于“最佳导演”。

当然,也有一种所谓的“导演中心制”的说法:导演才是剧组的最高掌控者。

这个概念起源于前苏联,在欧洲新浪潮文化运动中得到发展。

这两种制度区别在于:“制片人中心制”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的是电影商业价值;而“导演中心制”以作者为导向,追求的是导演个性表达。

在国内,其实并不是纯粹的“导演中心制”。像大众熟知的张纪中、于正,常说张纪中版xxx,于正版xxx。很多人误以为这两人是“导演”,其实这两人是“制片人”。他们的每一部电视剧,导演都只是他们手底下的工具人。当然,这两人是电视剧领域的。

在电影领域,国内确实以“导演中心制”为重,这也就导致了国内很多满脑子“艺术”的导演,在拍摄商业电影时,还是根本就不考虑市场和观众,依然只在乎自己的表达欲望,拍出来的商业电影,呃呃……脑电波要是和观众对上了还好,票房还能有所收获;脑电波要是对不上了,那票房就惨不忍睹了。

但不管是哪个制,“版权”这东西,霍辙都是不可能放给别人的,而且还涉及到“最佳影片”这座奖项。

因此“制片人”这身份,只要是他的电影,他都是绝不可能放弃的,再不济那也得共享。

这也是为什么,他要主导电影的投资占比,不然你没有理由拿到“制片人”这个身份的。

同时,他也是在为以后和好莱坞打交道作准备,好莱坞这种把“制片人中心制”贯彻得极为彻底的地方,没有“制片人”身份在手,那他会受到极大的掣肘。

为了掌控整个剧组,“制片人”和“导演”这两个职位,他只能一肩挑了。

至于另一投资人韩董,担任的是“出品人”职位。

这个职位,纯挂名,基本不插手剧组的具体事务性工作。

但它的重要性也不低,因为它代表着你这部电影背后的势力,代表着你背后是什么人在撑腰。

有中影董事长的名头挂着,那么在国内拍电影,很多事情就能变得很简单了。

众人坐好后,霍辙正了正色,沉声道:“在座的很多位和我是第一次合作,我是什么样的人,之后的时间里你们可以慢慢了解。在我手底下工作,我对你们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听令’。我说什么你们就做什么,我说怎么做你们就怎么做。不要质疑,不要阳奉阴违,理解要干,不理解也要干。谁如果接受不了这种风格,现在可以选择离开。”

霍辙说完,一双虎目扫视众人。

拍电影这种事儿,不强势一点,不霸道一点,不独裁一点,是不行的。

一支军队只能有一个声音,剧组同样也是如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