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拍摄42(1 / 2)

开机仪式结束后的第二天。

霍辙召集剧组众人,开了一场思想统一会。

会上,他将故事板发给众人,传达自己的创作想法。

他要在正式开拍前,统一全剧组人的思想,让众人对电影的整体风格、认识达成一致。

会议连续开了两天,霍辙把每一张故事板都仔细分解讲述,务求所有人都能充分理解,过程当中有人提出疑问,他也耐心解答。

期间,选角导演提到了“美利坚慈善家”这个角色人选,霍辙只是一脸神秘地回答说自己找了个大人物。

众人好奇询问大人物是谁,他笑而不语,当谜语人。

罗伯特·德尼罗要客串的这个消息,他一直保密没有往外透露,他要等到时候给众人一个惊喜!

4月4日,早上八点。

摄影组、美工组、录音组等剧组部门,搬着自己的设备来到拍摄点等待。

很快,霍辙带着由剧组化妆师上好妆的汪鸥和徐震赶来。

“来,我们先来一下走位!”霍辙拍了拍手,吸引大家注意。

听到霍辙的喊声,现场等着的摄影、灯光等人员赶忙过来,等着确定演员的表演区域。

电影拍摄有一套标准流程:走位、打光、排练、微调、拍摄。

所谓“走位”就是,演员简单地把该场戏的内容粗略演一遍,确定他们在表演过程中走动的位置,以及人物动作。

确定演员走位,才能划定表演区域。

根据表演区域,摄影师才能确定机位,灯光师才能确定光位,美工才能布景……

开拍的这场戏,出场的角色只有“张一曼”和“裴魁山”。

这也是剧组正式开拍的第一场戏——这里的第一场戏,并非是电影成型上映后,出现在观众眼中的那“第一场戏”。

电影拍摄,实际上并不是按照电影正式上映后的剧情顺序来拍的。

剧组在正式拍摄时,一般都是结合场景类别和演员档期来安排拍摄计划。

比如这部《驴得水》里,场景众多,内景、外景都有,像“教室”这个场景在电影开头、中间、结尾都有“戏份”,剧组不可能把开头“教室”的戏份拍完,然后就转场去拍其它场景,然后又回来,然后又出去,然后又回来……

这么搞,搬机器的要骂娘不说,霍辙他自己这个制片人就第一个不会同意。

这不瞎折腾人,严重浪费拍摄成本嘛!

一般正常而言,都是把整部电影里相同场景的戏份统一安排在一起,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拍。

也有的剧组,因为有大牌演员的存在,为了照顾他们的档期,会优先抢拍大牌的戏份。

还有拍那种商业特效大片时,因为有些大设备动辄一天租金几万、十几万美金,剧组会把需要用到它们的剧情戏份统一安排,一起早点拍完。

……

这些统筹,都是为了更好地节约拍摄成本。

当然,也有些导演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效果,不在乎浪费成本,会选择按照剧情顺序来拍。

比如,德国的一部经典老电影《从海底出击》,为了表现潜艇水兵在漫长的下潜隔绝中胡子生长的过程,导演直接就是按照剧情时间线来拍摄。

还有,墨镜王在拍摄《一代宗师》时,宋慧乔在剧组等了几个月一直没等到自己的戏份,只能天天打羽毛球……

霍辙让汪鸥和徐震走了两遍戏,把表演区域确定下来。

摄影助理跟着在地上做好标记,以提示演员在后面正式开拍后,不要演着演着走到镜头外去了。

表演区域确定好,霍辙把两人带到区域外,开始给两人讲戏,详细分析角色在这场戏的心理状态和表演要求。

而美工人员则开始清理场地,添置道具;摄影组开始寻找合适位置,摆放摄影机;灯光师开始布置灯具;录音组开始布置收音……

很快,灯光大致布完,霍辙让演员进入表演区域内,开始拍摄的第三步——排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