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大师原来是这样滴51(2 / 2)

罗什想助元同走上修佛之路,欲收元同为徒。

元同婉拒,表示自己已有师父,而且今生只拜这个师父,自己还要去完成师父的夙愿,那也是他的心愿。

元同问罗什,他们之间的缘分能延续至何时,罗什回答“不可说”。

次日,送走元同,罗什并未讲经,而是闭门参悟与元同的对话。

佛家崇尚自我修持、自我开悟,并无超度之说,善者果而已,生前行善举,即可结福缘,死后的境况自然差不到哪儿去,何须超度?

罗什不住地思量着,他想到了元同所说的“为求心安”,于是悟到了超度的真正意义。

所谓度,度的不是死者,而是生者。

生者期望死者能超脱,能升仙,能转世投胎,只要死者不受地狱之苦,对生者而言都是莫大的安慰,这便是元同所言的心安。

这种心安源于华夏的传统信仰,若移至佛教,或可利于佛法在中原的传播。

于是,罗什决定向道家取经,开启佛家超度之先河。

关于众人求佛的目的,元同以为他们是有所求,“其一为除心之纠结,其二为有所获,所求有得,即有信仰”。

罗什思量再三,并不认同此说法。他认为,只有发心向佛,才会有如此虔诚,才会信得透彻。他自己如此,信众亦如此。

对元同所言的伴君之道,罗什甚是赞同,他被吕光禁锢十七年,正是因为自己的所行所思不合吕光的心意。

“以不逆龙鳞为要义”,此法很合乎时宜,身之不存,何以弘法?

对他而言,与帝王相处着实是难事,但有不妥,便妻妾成群,子嗣一箩筐,他又如何消受得了?

罗什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即是在自己的修为、百姓的福德和皇帝的诉求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

这要比专习佛法困难得多,毕竟研习佛法全在自己,而这个平衡则涉及诸多外因,完全不为他所控。

这就是入世佛教的现实困境,若想继续走下去,罗什就不得不每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此,他便走入一个困境—由无为法落到有为法,这恰恰又与他修行的初衷相悖。

罗什一时不得其解,不由得想起了元同,期望能得到一些启示,可元同又知道多少呢?

元同又将踏上征程,前往八百里外的长安,按他的脚程,不出十日便能到达。

清晨,走在安西街头,元同想着是否再回家看一眼,或许此生再无缘回归故里。

他突然又想起了罗什的因缘说,有缘自然会归来,再去触景生情,有何意义呢?

再无留恋,亦无挂碍,元同便从南门出城,向长安进发。

一个人,腰间挎着一把柴刀,孤独地在山岗和谷底间穿行。

或许是想尽快远离伤心地,元同的双脚足以拼得过枣红马的四蹄,三日便走出三百里。

他本以为再走五日便可到达长安,哪成想旦夕祸事不期而至,坏了他的谋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