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你哪来的那么多点子250(1 / 2)

三日后,齐王入宫面圣,还带上了没机会参与朝议的元同。

拓跋嗣的心眼不少,他知道父皇的头痛一般在清晨发作,早朝泄完怒火,午后头痛便大为好转,在皇帝心情大好时进宫奏事,才不容易被驳回。

所以,拓跋嗣带着元同,顶着日头,在未时来到皇宫。

拓跋嗣虽然是皇子,但已封王建府,平日里无招不得随意进宫,需得循君臣礼制才能见到父皇。

当然,这些繁文缛节都是当年张衮、崔宏一伙汉臣弄出来的,给这个新生政权定规矩,自然是从皇宫开始。不过这样也很好,难得见上一面,时间长了,皇帝的尊严也就出来了。

内侍太监几番通报后,拓跋嗣、元同二人来到安乐殿,这是拓跋珪日常起居的宫殿,一般不用于接见朝臣。

没搬出皇宫前,这安乐殿是拓跋嗣经常光顾的地方,当时他与父皇还有浓浓的父子之情。

建府两年了,拓跋嗣还是从未来过这里,不知是父皇在有意疏远他,还是他总想着躲着父皇。

站在大殿门口,拓跋嗣抬头看着檐下的匾额,回忆起往事来。身旁的内侍监提醒他,“齐王—齐王,请吧!”

拓跋嗣回过神,迈步进入,元同紧随其后,见到拓跋珪,二人行臣子礼。

果不其然,龙颜甚悦,拓跋珪随即吩咐内监给二人赐座。

还没等拓跋嗣开口,拓跋珪便抢先问话,“爱卿,你提的改草为田之策果真能见成效?”

“回禀陛下,定能见成效。臣以项上人头担保,三年内若无成效,陛下可赐臣凌迟。”元同满嘴信誓旦旦。

“我大魏可没有凌迟之刑,杀人何须如此缛节,给你一刀就行?但这并非朕之所想,朕希望你能建功立业,好加官进爵。

但你可知,如此国策推行起来会面临多少阻力?你有一策,他们便会有群策等着你。你若是逼得太急,恐怕无需朕用刑,他们便会对你下狠手。

届时,你将会多面受敌,还不知何时会蹿出一支暗箭,爱卿你不怕吗?”

“怕!试问何人不怕死呢?臣一无功绩,二无权势,若我一人推行此策,断无成功的可能。臣不想做这种无谓牺牲,于国于己无任何意义。”

拓跋珪收起笑颜,肃声道:“哦!爱卿这是有退却之意?你可知这是欺君啊?”

“陛下息怒,臣并非有此意!进退,进退,有进有退,有以退为进者,有以进为退者,进退之间,国策可施。”

“何人进,何人退?快讲与朕听。”

“臣不过是闯入羊群的那只狼。如今羊群已骚乱,这只狼便完成了使命,若再不离去,定遭牧羊人射杀。接下来就要看陛下如何摆布羊群了。”

“如何摆布,方能推行国策?”这拓跋珪果然好心情,元同如此吊他的胃口,他竟无任何怒意。

“徐生—”拓跋嗣低声提醒元同,担心他惹怒圣上,得不偿失。

“微臣以为,需多管齐下,多路并进。这第一路便是宇文昌,也是最重要的一路。

朝廷需对他呵护有加,助其首年麦田丰收,并借丰厚的收益为其造势,把一众贵族嫡次子吸引到他周围,形成一股分家势力。他们是以进为进,是改草为田国策的中坚力量。

这第二路为宇文日,他是个失势的嫡长子。但陛下不宜冷落他,反而要给他要进官加爵,助他成为贵族嫡长子的领袖。

同时,还要为他创造发声的机会,让他领着嫡长子主动求变。”

“怎么变?”拓跋珪挑眉问道。

“他们也去垦田种麦,自己主动响应国策为陛下分忧,更为他们自己增添砝码,以抗衡分家势力。这便是以退为进。

第三路为大司农,协助齐王筹建衙门,管理全国农耕事宜,不仅限于北方垦田,南方的农耕区也一并管起来。

首任大司农,非德高望重的贵族大臣不能当。臣建议用长孙嵩,他对陛下忠心耿耿,在贵族中又有非凡的影响力,是不二人选。

做上了大司农,长孙大人定会主动求变,改造自家以施国策,并以此影响其他家族。他这是以进为退。还有第四路。”

拓跋珪咧着嘴,双眼放着光,情不自禁说了句,“还有?爱卿你这是哪来的头脑,怎会有这么多妙计?”

“对,还有第四路,那就是流民。朝廷需派人到各国引流民入魏,以备农夫不足之需。他们可进可退,来去全凭个人意愿。”

“哈哈哈哈!”拓跋珪乐得前仰后合,“甚好!甚好!得势的、失势的都用起来,好啊!不过,让流民来去自由,恐怕会有不妥吧!”

“陛下,此事只能顺其自然!如果他们能吃饱,还有余粮,撵都撵不走;如果他们来了还是朝不保夕,想留也留不住。能否留住,完全在于他们能得到什么。

古有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一亩麦田产出五斛麦谷,交贵族家两斛,交税赋一斛,还余下两斛,一户流民种五亩田,除去一年口粮仍有剩余。若一户能得到十亩田,他们必定会富足有余,怎能不安居乐业、安分守己?

民不饥,则无难治。百姓饥饿与否,全在于食税标准,而这标准是农耕衙门定的,更是陛下的圣意。

一户点滴税,十户税溪流,百千万户税,国库何堪忧。”

“何不一鼓作气,一并解决河内十五郡百姓之疾苦?河内士族大家不断兼并百姓耕地,占尽良田,却不服役、不纳粮,与朝中的贵族大家有何区别?”拓跋嗣愤愤道。

“不错,士族大家的问题需解决,但并非此刻朝廷的要务。当前朝廷的心腹大患是手握重兵的贵族,解除此大患方可腾出手来整治中原士族。

若是贵族、士族同时整治,两股势力定会结盟对抗朝廷,届时国策断无推行的可能,还会引起朝廷的动荡。此非上策。”元同说道。

“嗯!两股势力相互倾轧,可为朕所用;一打一拉,亦可为朕所用;同时打压,定会有害于朕啊!还是先解决心腹大患吧!来人啊!拟旨。”

“徐生—”拓跋嗣低声提醒元同,担心他惹怒圣上,得不偿失。

“微臣以为,需多管齐下,多路并进。这第一路便是宇文昌,也是最重要的一路。

朝廷需对他呵护有加,助其首年麦田丰收,并借丰厚的收益为其造势,把一众贵族嫡次子吸引到他周围,形成一股分家势力。他们是以进为进,是改草为田国策的中坚力量。

这第二路为宇文日,他是个失势的嫡长子。但陛下不宜冷落他,反而要给他要进官加爵,助他成为贵族嫡长子的领袖。

同时,还要为他创造发声的机会,让他领着嫡长子主动求变。”

“怎么变?”拓跋珪挑眉问道。

“他们也去垦田种麦,自己主动响应国策为陛下分忧,更为他们自己增添砝码,以抗衡分家势力。这便是以退为进。

第三路为大司农,协助齐王筹建衙门,管理全国农耕事宜,不仅限于北方垦田,南方的农耕区也一并管起来。

首任大司农,非德高望重的贵族大臣不能当。臣建议用长孙嵩,他对陛下忠心耿耿,在贵族中又有非凡的影响力,是不二人选。

做上了大司农,长孙大人定会主动求变,改造自家以施国策,并以此影响其他家族。他这是以进为退。还有第四路。”

拓跋珪咧着嘴,双眼放着光,情不自禁说了句,“还有?爱卿你这是哪来的头脑,怎会有这么多妙计?”

“对,还有第四路,那就是流民。朝廷需派人到各国引流民入魏,以备农夫不足之需。他们可进可退,来去全凭个人意愿。”

“哈哈哈哈!”拓跋珪乐得前仰后合,“甚好!甚好!得势的、失势的都用起来,好啊!不过,让流民来去自由,恐怕会有不妥吧!”

“陛下,此事只能顺其自然!如果他们能吃饱,还有余粮,撵都撵不走;如果他们来了还是朝不保夕,想留也留不住。能否留住,完全在于他们能得到什么。

古有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一亩麦田产出五斛麦谷,交贵族家两斛,交税赋一斛,还余下两斛,一户流民种五亩田,除去一年口粮仍有剩余。若一户能得到十亩田,他们必定会富足有余,怎能不安居乐业、安分守己?

民不饥,则无难治。百姓饥饿与否,全在于食税标准,而这标准是农耕衙门定的,更是陛下的圣意。

一户点滴税,十户税溪流,百千万户税,国库何堪忧。”

“何不一鼓作气,一并解决河内十五郡百姓之疾苦?河内士族大家不断兼并百姓耕地,占尽良田,却不服役、不纳粮,与朝中的贵族大家有何区别?”拓跋嗣愤愤道。

“不错,士族大家的问题需解决,但并非此刻朝廷的要务。当前朝廷的心腹大患是手握重兵的贵族,解除此大患方可腾出手来整治中原士族。

若是贵族、士族同时整治,两股势力定会结盟对抗朝廷,届时国策断无推行的可能,还会引起朝廷的动荡。此非上策。”元同说道。

“嗯!两股势力相互倾轧,可为朕所用;一打一拉,亦可为朕所用;同时打压,定会有害于朕啊!还是先解决心腹大患吧!来人啊!拟旨。”

“徐生—”拓跋嗣低声提醒元同,担心他惹怒圣上,得不偿失。

“微臣以为,需多管齐下,多路并进。这第一路便是宇文昌,也是最重要的一路。

朝廷需对他呵护有加,助其首年麦田丰收,并借丰厚的收益为其造势,把一众贵族嫡次子吸引到他周围,形成一股分家势力。他们是以进为进,是改草为田国策的中坚力量。

这第二路为宇文日,他是个失势的嫡长子。但陛下不宜冷落他,反而要给他要进官加爵,助他成为贵族嫡长子的领袖。

同时,还要为他创造发声的机会,让他领着嫡长子主动求变。”

“怎么变?”拓跋珪挑眉问道。

“他们也去垦田种麦,自己主动响应国策为陛下分忧,更为他们自己增添砝码,以抗衡分家势力。这便是以退为进。

第三路为大司农,协助齐王筹建衙门,管理全国农耕事宜,不仅限于北方垦田,南方的农耕区也一并管起来。

首任大司农,非德高望重的贵族大臣不能当。臣建议用长孙嵩,他对陛下忠心耿耿,在贵族中又有非凡的影响力,是不二人选。

做上了大司农,长孙大人定会主动求变,改造自家以施国策,并以此影响其他家族。他这是以进为退。还有第四路。”

拓跋珪咧着嘴,双眼放着光,情不自禁说了句,“还有?爱卿你这是哪来的头脑,怎会有这么多妙计?”

“对,还有第四路,那就是流民。朝廷需派人到各国引流民入魏,以备农夫不足之需。他们可进可退,来去全凭个人意愿。”

“哈哈哈哈!”拓跋珪乐得前仰后合,“甚好!甚好!得势的、失势的都用起来,好啊!不过,让流民来去自由,恐怕会有不妥吧!”

“陛下,此事只能顺其自然!如果他们能吃饱,还有余粮,撵都撵不走;如果他们来了还是朝不保夕,想留也留不住。能否留住,完全在于他们能得到什么。

古有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一亩麦田产出五斛麦谷,交贵族家两斛,交税赋一斛,还余下两斛,一户流民种五亩田,除去一年口粮仍有剩余。若一户能得到十亩田,他们必定会富足有余,怎能不安居乐业、安分守己?

民不饥,则无难治。百姓饥饿与否,全在于食税标准,而这标准是农耕衙门定的,更是陛下的圣意。

一户点滴税,十户税溪流,百千万户税,国库何堪忧。”

“何不一鼓作气,一并解决河内十五郡百姓之疾苦?河内士族大家不断兼并百姓耕地,占尽良田,却不服役、不纳粮,与朝中的贵族大家有何区别?”拓跋嗣愤愤道。

“不错,士族大家的问题需解决,但并非此刻朝廷的要务。当前朝廷的心腹大患是手握重兵的贵族,解除此大患方可腾出手来整治中原士族。

若是贵族、士族同时整治,两股势力定会结盟对抗朝廷,届时国策断无推行的可能,还会引起朝廷的动荡。此非上策。”元同说道。

“嗯!两股势力相互倾轧,可为朕所用;一打一拉,亦可为朕所用;同时打压,定会有害于朕啊!还是先解决心腹大患吧!来人啊!拟旨。”

“徐生—”拓跋嗣低声提醒元同,担心他惹怒圣上,得不偿失。

“微臣以为,需多管齐下,多路并进。这第一路便是宇文昌,也是最重要的一路。

朝廷需对他呵护有加,助其首年麦田丰收,并借丰厚的收益为其造势,把一众贵族嫡次子吸引到他周围,形成一股分家势力。他们是以进为进,是改草为田国策的中坚力量。

这第二路为宇文日,他是个失势的嫡长子。但陛下不宜冷落他,反而要给他要进官加爵,助他成为贵族嫡长子的领袖。

同时,还要为他创造发声的机会,让他领着嫡长子主动求变。”

“怎么变?”拓跋珪挑眉问道。

“他们也去垦田种麦,自己主动响应国策为陛下分忧,更为他们自己增添砝码,以抗衡分家势力。这便是以退为进。

第三路为大司农,协助齐王筹建衙门,管理全国农耕事宜,不仅限于北方垦田,南方的农耕区也一并管起来。

首任大司农,非德高望重的贵族大臣不能当。臣建议用长孙嵩,他对陛下忠心耿耿,在贵族中又有非凡的影响力,是不二人选。

做上了大司农,长孙大人定会主动求变,改造自家以施国策,并以此影响其他家族。他这是以进为退。还有第四路。”

拓跋珪咧着嘴,双眼放着光,情不自禁说了句,“还有?爱卿你这是哪来的头脑,怎会有这么多妙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