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崔宏的真正意图283(1 / 2)

同僚的惨死给房、崔二人带来了恐惧,而这种恐惧会在他们心里不断放大,每一个意外都会增强他们的恐惧感,直至他们崩溃。

曾几何时,房、崔二人在清河可谓一言九鼎、只手遮天,而真正面对死亡时,他们那双手连自己的胸膛也遮不住。

恐惧使他们乱了方寸,心里想的只有活命,辞官能保命,他们自然义无反顾。

清河郡府出现了权力真空,群龙怎能无首,被压制多年的任伯良终于有机会做成了龙首。

按照惯例,他请求朝廷派官员到清河郡。此时,秦国朝廷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南方的晋朝,天王苻坚想统领百万雄师南伐,一举统一华夏,无暇顾及清河郡那点鸡毛蒜皮。

朝廷行文回复,任命任伯良为郡守,其他官员由他选任。任伯良借此培植了自己的势力,首当其冲者便是崔宏,这也算是对崔宏无量功德的回报。

就这样,一场血雨腥风后,年轻的崔宏踏过头颅、趟过血泊,走上了华夏的政治舞台。

这是他难以启齿的过往,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此后数十年一直折磨着他。

崔宏如愿做上了任伯良的副手,其治郡理政才能日渐醇熟,一颗政治新星在清河郡冉冉升起。

有墨家做后盾,有侠墨弟子做马前卒,崔宏在清河的势力扩张得飞快,网络了大量权贵,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生态圈。

不仅如此,他的触角还伸到了燕地冀州、中山等州郡,一个更大的图谋正在他心中酝酿。

政治生态讲究的是动态平衡,各方势力在竞合中形成相互牵制,如此才能形成稳固的政局。

崔宏在清河的势力日渐强大,让昔日的盟友任伯良产生了忌惮,担心自己会步张、卢等人的后尘,不日将人头落地。

崔宏是个心思细腻的人,盟友的心理变化他很快就体察到了,但他没有做任何辩解和表态,嘴上的承诺毫无意义。

在崔宏看来,经过自己努力,崔氏大房已经取代了小房,成为崔氏一门的引领者,家族在清河的声望也大幅提高,他再做什么都是画蛇添足,白费功夫。

崔氏的先祖姜太公助武王伐纣,建立不世之功,其先人崔林、崔琰在曹魏也曾跻身上大夫之列。

面对祖上的荣光,小小的清河郡怎能盛得下羽翼已丰的他?崔宏知道,自己必须有所突破,冲出清河郡,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身处朝局中,崔宏渐渐养成了分析时局的习惯,只有踩准脉搏,从政之路才能走得更为顺畅。

崔宏严密跟踪大秦国朝局的点滴变化,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苻坚的南伐进程。

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苻坚为完成自己一统天下的宏愿,整日穷兵黩武,一个南伐就掏空了境内的州县府衙,身为地方官员的崔宏深有感触。

崔宏判断,如果南伐成功,一举灭掉江南的晋国,实现了华夏一统,则苻坚可能会成为始皇帝一样的千古一帝,成就不世之伟业;

若南伐失败,被掏空的大秦将政局不稳,很快就会树倒猢狲散,苻坚也将被世人所唾弃,成为名副其实的无道暴君。

所以,他经常派出侠墨弟子深入秦晋边境,打探双方军队的虚实,好让自己对时局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场战争的胜负,其左右因素众多,有兵力、钱粮、士气、人心向背、指挥谋划等,也有地势、天气等环境因素,另外还有一些无法预知的突发情况。

崔宏不是神人,无法准确预测苻坚南伐的结果,需得做好两手准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