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粥场开张334(1 / 2)

中山被围,良机已失,拓跋嗣不得不另寻它途。他与车路头彻夜商议,破解之策随即出炉。他们派两拨人马奔中山城东西两翼,各自找了个荒村,十几车粮食也一并拉来。

两拨人马各自行动,半日便支起粥场,一锅锅热粥准备就绪。然后,他们再派出数人,乔装成流民,奔赴中山城。

几个时辰后,黑压压一片,数以万计的人鱼贯而来,粥场顿时人声鼎沸。一片慌乱后,数十口大锅便见了底。人越积越多,来晚者只闻到了粥香,却没有看到一粒米,不免情绪激动,暴动一触即发。

为平息流民的怒火,又有十余车粮食送来,还未等下到锅中,就被流民一抢而空。他们已忍到极限,不愿再多等一刻,爬到粮车上,抓起麦谷便往嘴里塞。

十几车粮食,若熬成粥足够数万人果腹,却只塞到了几千人的肚囊里,一些抢到前头的竟被活活噎死,有些又因吃得太多而撑死。

圣人言: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圣人辟出了道德高地,他们站在上面呼唤众人觉醒,然后心悦诚服地步入高地。但圣人怎知,芸芸众生早已被本性深度绑定,不均才是他们的执著追求。

面对金银财宝,他们期望不均;面对晃晃权柄,他们期望不均;面对地位名望,他们期望不均;而在生死一线,他们会毫不犹豫把不均放大到极致。于是,众生在品鉴唾骂他人贪着的同时,不自觉地朝不均走去,把圣人的教诲抛之脑后。

于是有人云:圣人之言非酒足饭饱不可用,非品评他人不能用,在生死之间百无一用。

粥场惨烈有余,而中山城的危急得以暂时解除。趁着夜色,拓跋嗣带着数百兵卒和几十辆马车悄悄来到中山城北门。对质验明正身后,城门大开,一行人被迎进城内。

进城绝非最后的胜利,只是处置危局的开始。拓跋嗣立即召集各级官员议事,商讨对策。郡府官员已吓破了胆,哪里还有心情想对策,见有粮食运来,一致建议死守城池,等城外的暴民饿死。

拓跋嗣不糊涂,他知道死守即是等死,更会助长暴民的戾气,为今之计唯有开设粥场,先填饱暴民的肚皮。拓跋嗣力排众议,决定连夜在南门外开设粥场,一个超大粥场。

手中粮食不多,拓跋嗣需得精打细算,周密安排,否则定会出大乱。城外有三十万暴民,要保证他们一日两粥,至少要支起两千口锅,需派人在城中征锅。墨今晨的粮食需两日后才能到达中山,他拉来的几十车粮显然撑不上两日,还需在城内征粮。

目标明确,钦差大臣立即发号施令,三队人马开出府衙,分头行动。一队人马开赴城外,挖坑、拾柴,开辟粥场。一队人马在城中找锅,不断运往城外的粥场,锅不够,釜、罐、缸等等,能熬粥的器物通通被征了去。一队人马挨家挨户征粮,挑大户人家先下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不通就直接抢,时间紧迫,谁还管得了那么多。

众人拾柴火焰高,及至天明,偌大一个粥场建成,绵延数里,烟气中夹杂着麦香,只等食客到来。三千兵卒,全副武装,将粥场分割成数块,以免流民过度聚集,发生骚乱。

中山城城门紧闭,百姓各安家中不敢出来,整个城池一片死寂,像是一座空城。城墙上象征性地站着几个兵卒,以示他们还守卫着城池。

整个粥场弥漫着紧张的气息,谁都知道三十万饥民一拥而上会是怎样的惨烈。兵卒们亮出刀枪,怒目以待,但仅凭他们这三千人,即便是使出吃奶的劲,也挡不住那饥饿洪流。

如此紧要关头,作为全城百姓的主心骨,钦差大人齐王拓跋嗣却不知所踪,据传是因为害怕流民破城而躲了出去。

日头在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预示着别样的一天即将开始。晴空之下,黑压压一片骚动,带着尘土,箭一般疾驰而来。

再看西方,场面更加壮观,飞扬的尘土下,大地在震颤,呼号声由远及近,带着一种无形的恐惧,让粥场的所有人双腿战栗。

该来的总归要来!须臾间,整个粥场被尘土彻底包围了。

饥民闻到饭香,心中燃起了生的希望,催促他们不顾一切地狂奔而来。三千兵卒站在粥场外围,横握长枪,银亮的枪尖直对疯狂人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