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分派流民340(1 / 2)

拓跋珪感到一丝歉意,吩咐道:“众爱卿平身吧,你们辛苦了!”众臣一阵忙乱,耗了一炷香的时间才全部站直。

“父皇,儿臣有事请奏。”拓跋嗣抓住时机,办正事正当时。

“嗣儿是为安置流民?”

“父皇英明!儿臣以为,若想彻底解除灾民危机,需得分而治之,将其分别迁至全国各地。”接着,他把墨今晨的提议一字不落地讲了出来。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拓跋珪赞许道。

“这几十万人的迁徙,若没有充足的银两,可万万办不到啊!”随后,他又算起帐来,杂七杂八加在一起,一共需要四十万两。说完,他还不忘看父皇一眼。显然拓跋珪已面露难色,只要花钱,龙颜就必然难看。拓跋嗣此番必须达到目的,虽然会致龙颜不悦,但该说的必须得说。他高喊道:“请父皇定夺。”

拓跋珪一惊,嘴里喃喃道:“定夺,定夺!”听到要耗费巨资,他的命似乎丢了一半。“诸位爱卿,你们有何见解啊?”

众臣倒是淡定得很,他们早有心理准备,每逢要花钱,皇帝必然要有如此一问。其实,他们心里清楚得很,皇帝并非在征求意见,而是张着血盆大口,向他们要钱。皇帝想吃肉,但谁的肉不是肉呢?皇帝还没有下口,他们的心里已在滴血。他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愿先开口,根据以往经验,谁先开口谁出的血最多。

拓跋绍回头看着众臣,一脸冷笑,多少有点幸灾乐祸的意味。突然,他看到了黄金面具,正朝他不住地点头。他心领神会,随即叩首道:“父皇,儿臣愿为父皇分忧。儿臣府中尚有四万两存银,再变卖一些贵重器物,可筹得五万两,儿臣悉数交给父皇。”

“清河王躬忠体国,乃群臣之楷模啊!”黄金面具混在群臣中,喊着口号,实则是群臣的催命符。

“前番,齐王带头捐资为朕重修大殿,而今清河王带头捐资赈济灾民,朕的两个皇儿都是躬忠体国啊!”

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众臣即便有一百个不情愿,也不得不乖乖就范。

有清河王的五万两做标杆,谁也不能只掏出三五千两把皇帝打发了。有些朝臣不清楚,但清河王阵营的人心里却很明镜,这清河王明明是在演苦情戏。前番,他以赈灾之名在河北大族搜刮了四十多万两,拿五万两出来还需要变卖家产?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众贵族心痛加无奈,外带无助,强忍着装出热情饱满,高呼着口号,然后慷慨解囊。拓跋嗣命人逐一记录,二十几个贵族,共挤出白银五十万两。

银两有着落了,接下来便是如何安排流民,该把这些人塞到哪里,拓跋嗣又想到了贵族大臣们。其实这也是他与元同商讨的策略,层层推进,一点一点给他们放血。

拓跋嗣掰着手指,算计着如何分配这三十万余人,十五万人返回原籍,平城、幽州、并州三座城共收留两万人,剩下的大约有十五万人,都要由贵族大臣来接收。

众臣一听傻了眼,虽然他们心里已有预期,收个一两千人倒不是问题,却没成想有这么多人。拓跋嗣倒也有自己的规则,出钱多的少分点人,吝啬鬼则多分一些。规则一出,众臣踊跃报名,争来争去却只消化了一半,分得最多的也不过两万人。

拓跋嗣无奈,只能摊派,一番交锋之后,还剩下五万人没人要。

拓跋嗣无奈地看着父皇。拓跋珪则满脸怒气地看着众臣。他知道这群人都富可敌国,谁都比他有钱,随便找出两个都能消化这十五万人。

当年征战四方时,他们没出多少力,争抢金银财宝时却个个冲在前头,如今腰缠万贯,却不愿为国分忧。但他又不能逼迫过甚,这群人坐拥巨大封地,手中都有军队,若是抱成团与朝廷对抗,难免国家不分裂。

拓跋珪无奈,也只能在心里道一声叹息。

朝堂宁静下来,皇帝抬头望天,群臣不再面面相觑,而是低头看地,都在无声中酝酿着应对之策。忽然,传话太监在殿外喊道:“王洛儿进宫求见陛下。”

众人听闻,停下了望天看地,恢复了面面相觑。

“王洛儿?”

“这是何人?”

“他是宇文大人的次子,被逐出府了。”

“他不是种地去了吗?”

“对,他还借了陛下七万两白银。”

“莫非是又缺钱了?”

众臣一阵骚动,终于在遗忘中把王洛儿勾勒清晰。

“快传!让他速速进殿。”拓跋珪来了兴奋劲,这王洛儿还欠他七万两银子呢,是时候该还了。

王洛儿一路小跑进殿,跪倒叩首:“陛下!小人此次回京是有求于陛下。”

“有事求朕?莫非你—”拓跋珪本来想问王洛儿是否又要借钱,但碍于龙颜,便打住了,“你先平身。再细细讲来。”

王洛儿起身,“禀陛下,小人此番是来要人的。我五原垦田的农夫已严重不足,还烦请陛下帮小人筹措一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