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你们是怎么安置流民的352(1 / 2)

嘈杂间,朝堂的焦点已聚集到流民身上,他们很快就会被贵族们变回暴民。至于流民为何变暴,原因林林总总,至于如何归因,全凭得当引导。

这正是董谧想要的结果,如此良机是他一手创造的,决不可错过。他要借此翻盘,不仅要扳倒佛教,而且要争回“天下第一辩”的称号。

“陛下,这就是现状。”董谧开始了他的引导,也开始了反击,“诸位大人体谅朝廷的艰难,有多少苦衷也都自己默默忍受。如今真相大明,朝廷就不能再忽视此事。若这十几万流民再次聚集起事,搅扰我大魏北方诸地,后果难以想象啊!据候猬营探报,平城的流民已有异动,有人已离开寺庙,流窜到各位大人的封地,定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他们。如果这些人去搞串联,准备再次起事暴动,臣以为,平城的寺庙难辞其咎。”

董谧说得有板有眼,听起来大魏国眼下正在面临一场大危机。

拓跋珪听闻,嗖地站起身,“什么?流民又要暴动?”

“臣是说有这种可能,如果不加以压制,臣恐怕他们会生事端。臣以为,他们散播流言只是第一步,而到各地串联是第二步,至于这第三步是什么,臣等还在追踪。清河王命京兆郡搜查寺庙,抓捕造谣者,正是为了让流民安分守己,免得他们再次暴动,危及国家安定。”

“真有这么严重?这是寺庙的预谋?”拓跋珪喃喃道,“方才他二人不是讲了吗,佛教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处无为之事,怎会煽动叛乱呢?”

董谧见皇帝在犹疑,需得再加一把火,“陛下,此二人摇唇鼓舌,颠倒是非,其心当诛啊!”

“这—”拓跋珪皱着眉头,看看董谧的黄金面具,又看看另一个黄金面具,看似要再行定夺。

这就是朝堂的常态,是晴天,还是霹雳,全凭皇帝一个人定夺,圣心独裁绝非妄言。一念之前,佛教还可以在魏国香火鼎盛,一念之后,平城的数百僧侣便会惨遭屠戮,皇帝的一思一念决定了千万人的性命。

身为皇帝,拓跋珪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事威胁到他拓跋家的统治。否则,他不仅仅是让出皇权,整个拓跋家族必定会被满门抄斩。

今日之前,拓跋珪会毫不犹豫下令清除威胁,即便是误杀也在所不惜,但此刻他却犹豫不决,因为他脑中不断浮现出“平衡”二字。他不关心万物之平衡,那玩意太大太空。他更关心世事的平衡,关心统治国家所需的平衡,甚至已开始在心中构建自己的“仁”。

既然追求平衡,那么董谧和众臣所言,拓跋珪便不能置若罔闻。倘若危险就在眼前,打破了他期望的平衡,而自己却无动于衷,那么他拓跋珪就是彻头彻尾的昏君。

“父皇,偏信则暗,兼听则明啊!”拓跋嗣善意提醒着父皇,言语间透着几分责怪。“诸位大人所言只是一面之词,或许是实情,却也非全部实情。所以儿臣以为,父皇还需听听其他意见,再行圣断。”

拓跋珪眼睛一亮,“其他意见?莫非此事还有隐情?”

“禀父皇,没有隐情,而是实情。”

“是何实情,快快讲来。”

“据儿臣了解,平城的流民聚于寺庙,只为饱腹活命,并无反意,与各地流民暗通款曲更是无稽之谈。他们之所以出走,也只是为了活命。京兆郡数日抓铺,数百人无辜惨死,他们出城逃命,也实属正常。所以,董大人方才所言,寺庙派人到各地网罗流民,也纯属耳食之言。

父皇试想,如果他们有心暴动,那中山城早已是一片灰烬,儿臣这个钦差也将性命难保。如果他们心有反意,怎么会听从朝廷安排,跟随诸位大人前往塞北封地?他们所期望的只不过是有口饭吃,能保住性命,仅此而已。而董大人指使京兆郡在平城大肆杀人,正是剥夺了他们活命的机会。”

董谧心中愤慨万分,指使京兆郡的明明是清河王拓跋绍,拓跋嗣却安到自己头上,若陛下怪罪,挨板子是难免了。“齐王殿下此言差矣!臣不过是个芝麻小官,哪里来的权利指挥京兆郡,那可是掌管京师的府衙啊!”说着,他转头看向拓跋绍。

拓跋绍恨不得一刀捅死董谧,如此关键时刻还想着推卸责任,这个假道士真是令人不齿。他稍平复一下心绪,说道:“父皇,流言不止,这平城难平啊!董大人此举是为了维护皇家颜面,当属有情可原。”他转头向拓跋嗣,“皇兄,关于这些流民,还有何实情,莫非诸位大臣所言还有偏颇?”

黄金面具上前一步,说道:“清河王稍安,容小人问问诸位大人便知。”

“你?你是何人?不敢以真面目示人,还要在朝堂上对大臣妄加指责,你有何权利?谁人给你的权利?若非父皇宽仁,本王一刀结果了你。你若想盘问诸臣,先摘下面具来。”

“皇弟莫要无礼,他是为兄请来的。父皇已允许他戴着面具,你莫要发难。时机成熟,他自会摘下面具。”

“你—”拓跋绍想去争辩,话到嘴边又噎了回去,如此剑拔弩张的氛围,拓跋嗣还与自己称兄道弟,可见他的城府已炼成,若再纠缠,恐将吃亏。

“好了!朕允许他发问。”

“谢陛下!”行礼完毕,黄金面具转身面向众臣,“诸位大臣收留流民,为陛下分忧,可谓公忠体国啊!所谓受君之托,忠君之事。陛下将这些无家可归之人托付给你们,本意是请诸位给予妥善安置。如今看来,诸位大人的安置还是有些差池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