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通婚357(1 / 2)

众臣听闻“常山王”三个字,方才的惊魂一幕再次浮现脑海,神启的力量不断在他们心中涌动。他们脸色发白,不再面面相觑,而是低头呆立在原地,像是等待神启再次降临。

“如今,魏国虽国力强盛,坐拥中原一隅,却是四面楚歌。大魏灭了燕国,但其余孽在东方又建立起两个燕国,一南一北对我河北诸郡虎视眈眈。河南有秦国和晋国,它们与魏国隔河相望,也坐拥中原富庶之地,对河北诸郡构成严重威胁。西境,还有豺狼赫连夏国,前番宇文将军大破夏军,致使其不敢东出犯境,但豺狼的威胁会始终存在。还有北境,那里有柔然、库莫奚、契丹等部族,他们不时南下侵扰,贻害无穷。”

“神使所言甚是!”拓跋嗣及时出来帮腔,“对大魏而言,若北境不安,则无法立足于中原,遑论一统华夏。如今,我北境地广人稀,柔然、库莫奚的骑兵可长驱直入数百里,直接威胁到京城的安危。若要阻止他们犯境,魏国需得陈兵数十万。且问诸位大人,我大魏有军队几何?陈兵北境,魏国可有充足军队抵御其他方向的来犯之敌?不用本王讲来,想必诸位大人心知肚明。”

元同与拓跋嗣交换眼神,继续道:“当初,陛下制定改草为田的国策,正是解决北境危局的有效策略。耕者有其田,田在哪里,耕者的家便安在哪里。这些人亦农亦兵、亦耕亦战,平日耕田,若有敌来犯,为保护家园,他们必定会拿起刀枪抵御。他们虽为保家,实则是卫国。如此,朝廷不用再派重兵于此,可腾出手谋划中原之争。不仅如此,若塞北垦出千万倾良田,会为朝廷供给多少钱粮,诸位大人可曾想见?”

拓跋绍听得心烦意乱,显然有些不耐烦。他紧着鼻子,眯缝着小眼睛,说道:“好,好!你讲得好!可你讲了这么多,与通婚又有何关系?”

“通婚就是为了种田。大家都知道,汉人会种田,塞北各族不会。朝廷已将十数万汉人流民迁往塞北,他们多为男子,若不能在此成家生子,如何能安心留于此地?即便他们留了下来,当他们都老去了,还由谁来耕田呢?

唯有通婚才能安抚他们的心,只有心安于此地,他们才能以此为家,才能种好耕田、保家卫国。一旦通婚,他们便有了亲缘关系,塞北各族可向汉人学习耕种,如此种田者众,朝廷的仓廪何愁不足?仓廪丰实,朝廷何愁在灾年无粮赈灾?

再者,数百年的纷争,各族矛盾重重、仇恨颇深。族群之间有嫌隙,国家何以稳固,边境何以安宁?唯有融合,方能化解各族间的矛盾,而通婚则是化解各族矛盾的有效之法。”说着,元同转身,面对众臣,“诸位大人看看,我属于哪个民族?”

众臣听闻,上下打量着元同,有的双眼发呆,有的不住地摇头,而后选择了集体性沉默。许久,一个人壮着胆子,唯唯诺诺地说道:“你—你不是天神吗?”

元同一听,险些笑出声来,说道:“你说的那是我的仙体,我是问我的肉身。”见无人应答,他不禁笑了出来,“哈哈!从我的装束、容貌上,你们定难以辨析。我父是羌人,我母是氐人,养父又是汉人,随师父修习汉文化十二载。如今,我不刻意分辨自己是哪族人,我就是华夏人,而中华大地的各族,也都是华夏人,本是同根同源。”

众臣又不免嚼一番舌根,不过眼神中少了许多恐惧和抵触。

元同继续,“诸位大人都知道,五原已有十余万垦田者。他们之中有兵卒,有平民,有俘虏,有奴隶,还有流民;他们有鲜卑人,有高车人,有柔然人,有匈奴人,有汉人,还有羌人。诸位想想,如此复杂的人群,原本还矛盾重重,而典农将军王洛儿刚过及冠之年,他如何能管得了他们呢?区区几千流民,诸位大人都不堪其扰,而王洛儿坐拥十万之众,却乐在其中。”

“哼!他是你的徒弟,而你是神仙之体,自然有神仙助他。”有人愤愤道,话语间带着酸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