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继太子位378(1 / 2)

拓跋嗣看了一眼元同,便不再追问。他对元同是完全信任,既然元同有苦衷,他何须再问。“那我们该如何行事?”拓跋嗣回到正题。

元同转身施礼道:“这问题是公主发现的,还烦请公主面奏圣上。”

“为何让皇妹去?”拓跋嗣不解。

“陛下定会让京兆郡到米肆抓人,这些人熬不过酷刑而招供,京兆郡顺藤摸瓜定会牵出清河王。如今这时局,陛下一定会保清河王,有他制衡殿下,陛下才会心安。京兆郡审到哪一层,皆由陛下来掌控,大不了就杀一个奚牧。若是殿下参与其中,陛下便难以周全。惹得圣心不悦,这又是何苦呢!此役的目的是平抑米价,并非要置清河王于死地,而殿下也万不可如此作想。”

“罢了!罢了!我若是成为太子,父皇或许就无需如此犹疑了。”

“依然会如此。太子只是储君,可立,也可废。实现朝堂平衡,求得内心平衡,为君之道即是如此。”

拓跋萦听得认真,心中不禁发问:这元同不过而立之年,从不涉朝政,却如此谙熟朝堂之道,他到底是何方神圣?她心中对元同敬佩增加三分,对他的爱意也增加三分,同时也不免有一丝惧怕。

正如元同所料,京兆郡抓了米肆老板,一番皮肉之苦后,供出了奚牧。谁也不知奚牧是否供出了拓跋绍,总之他很快便被满门抄斩。奚牧人头落地,米价也随之一落千丈,可谓死了他一个,幸福千万人。

幸福是短暂的,皇帝那十余万斛只撑到了初夏,各地便纷纷告急。拓跋珪这下坐不住了,手中无粮,心中怎能不慌。此时,王洛儿藏匿的二十万斛麦谷,终于有机会粉墨登场了。

在元同的精心谋划下,拓跋嗣主动请缨,前去筹粮。因为是精心谋划,事情进展得自然很顺利。粮就在五原,用车拉了来便是,为何还要如此煞费苦心、费尽周折?元同不过是想为拓跋嗣立威、立德,以便实现他更大的谋划。

二十万斛麦谷终于撑到了秋收,风调雨顺之年,大魏境内各现丰收。拓跋珪的粮仓又装满了,高兴得无可无不可。

这一日早朝,崔宏领衔一众朝臣上奏,请圣上册立太子。崔宏显然是有备而来,先是一番长篇累牍,从上古说到前朝,论证了册立太子的必要;而后又一番滔滔不绝,细数拓跋嗣的贤德、功绩,俨然司马昭在世。众臣配合默契,纷纷跪倒附议,一副不应允便不起的架势。

至此,元同更大的谋划终于水落石出,他要借众臣之手,将拓跋嗣推向太子之位。元同策划了这一切,但此刻并未出现在朝堂。虽然他官居典农功曹,那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官,非陛下召见,不能出现在朝堂。

不过,隐于幕后也是元同保全自己的策略,少抛头露面,也就少惹杀身之祸。他此前出的那些主意,虽利国利民,但触及太多人的利益,有些人还因此命丧黄泉,遭人记恨在所难免,想置他于死地者大有人在。

虽然有被胁迫的感觉,但拓跋珪倒也没有不悦,即便众臣不请奏,他也有心立拓跋嗣为太子。拓跋珪接受众臣提议,命崔宏为礼官,操办相关事宜,择吉日举行册立太子大典。

历朝历代,册立太子都是国之头等大事。太子是储君,待天子龙驭宾天后,他将顺理成章成为新君。千百年来,历朝皆用这种方式来保证皇位的平稳过渡,避免因争夺皇位导致的朝堂动荡、遍地鲜血。当然,太子之路并非阳光和煦,也处处充满了血腥,只不过是把朝堂动荡提前了。

大魏立国不久,这是第一次册立太子,其仪制规模几何,崔宏还需要深思熟虑。崔宏深谙汉人的朝堂礼法,操持如此典礼可谓是轻车熟路,但他却盘算了许久。

左右权衡后,崔宏决定要办一个隆重的大典。其原因有二,一则,他要将这大典打造成一个定式,魏国以后再立太子,皆可参照此办理;二则,他要借此隆重烘托出拓跋嗣的天命所归,以保其在太子之位上坐得稳当。

当然,崔宏还夹杂着私心,他想借此机会让儿子崔浩崭露头角,从此跻身朝堂臣工。他如此煞费苦心,也算出于无奈,源于他心中那个未解开的疙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