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有人在造火药391(1 / 2)

困于野兽的洞窟中,宇文小姐是否能安然无恙,尚未可知。风波已去,斯人或去或留,各安天命。

大魏朝廷重归表面的平静,而平静的背后是拓跋珪一手操持的制衡,太子和清河王两派达到了平衡。这表面的平静下,斗争的漩涡却从未停歇。

自古及今,争斗才是朝堂的常态,一刻不得停歇,年轻的大魏朝堂怎能幸免。

三年,在悄无声息中流过,朝堂无事,天下幸事。转眼间,拓跋嗣被立为太子已有五年,在清河王的掣肘下,他的地位较之前并未有所突破,无人敢笃定日后克承大统必定是他。

三年来,太子和清河王两派并未出现较大的争斗,彼此都留着三分余地。长久的宁静,预示着一股飘风正在酝酿,至于从何处刮起,其威力有几何,无人知晓。

这一日,北府签典司的密探传来消息—有人大肆从秦国购买硝石,而买入之人是谁,却不得而知。

硝石并非什么稀罕物,是医治头痛的一剂烈药,自东周时期便被广泛使用。由于硝石的毒性过猛,一些人服用过后头不痛了,但没多久命也丢了。

为了救人性命,方士们便用伏火之法处置硝石,配合其他金石之物,炼制丹药。方士们没事用硝石瞎捣鼓,偶然间发明了可猛烈燃烧的黑火药,硝石从此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不过,数百年来,黑火药只是被方士们把玩,或者被制成烟花爆竹,不过是一闪亮、一缕烟,终究难堪大任。

华夏大地并不缺硝石,但唯独秦国汉中地区产的品质最佳,各地使用的硝石大多出自于此。长久以来,汉中的硝石矿开采规模并不大,足够方士们配置各种毒药和烟花。

此番,由于有人大量购置,硝石一瞬间变成紧俏货,各路商贾开始大量囤积,以盼估个好价。商贾们囤积再多,也难以走出秦国,而有实力将硝石运往华夏各地的,只有巨贾—江左谢家。

谢家行商网络的掌门人是元涤,起初这种不起眼的石头并未引起她的注意,后来她发现这些石头都运到了魏国。

由于兄长元同身在魏国,魏国境内发生的大事小情,元涤都格外关注。此番,如此多的毒物进入魏国,元涤感到事有蹊跷,担心对兄长不利,便速派人告知。

虽未做过方士,但元同对硝石的用途了如指掌,直觉告诉他,定有人准备利用硝石做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于是,元同命签典司密探暗中调查硝石的去向,几经周折方才摸清,这些石头最终都运到了董谧的老巢—人极宫。

这个魔窟确实诡异得很,那些供董谧玩乐的宫女悉数被赶出宫外,其大门紧锁,平常无人出入,但宫内却烟雾缭绕。

种种迹象表明,董谧这个独眼怪兽开始办正事了,而元同笃定,这所谓的正事必定是个阴谋。按常理推断,这硝石不是用来炼丹,便是制造烟花,但无论哪种用途,都无需这么大量。

一时间,元同也摸不着个南北,始终无法断定董谧的阴谋是什么。

无奈,元同只能派更多人手,埋伏在人极宫四周,看能否抓到什么蛛丝马迹。他不准密探潜入人极宫内,以免被董谧发现,打草惊蛇。

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各路密探纷纷来报,运往人极宫的不仅有硝石,还有硫磺、木炭,更为怪异的是,有数百只牛羊也被赶了进去。凭借渊博的见识,元同即可断定,这董谧定是在炼制火药。

但问题又随之而来,董谧炼制这么多火药有何用?大魏近期无重大庆典,莫非董谧是想造烟花,准备在中元节上捞上一笔?既然是造烟花,那数百只牛羊又有何用?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西郊的一声巨响惊醒了元同,他跑到院中,焦急西望。此时已是戌时初刻,太阳本已西去,但西山似乎还有个“太阳”冉冉升起,瞬间照亮平城的夜空。

百姓们盯着那个“太阳”,有的一脸茫然,有的在心中祈祷,有的双膝跪地,嘴里还念念有词。

突然间,又一声巨响,只见“太阳”瞬间爆裂,五彩光芒射向四周。如此壮观的烟火,百姓平生难得一见,无不欢呼雀跃。

元同也被这壮观的场面惊到了,心中的顾虑也就此打消,这董谧果然是在配制烟火,并非在搞阴谋诡计。元同逐渐放松对董谧的警惕,派去人极宫的密探也大都撤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