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风光葬皇后412(1 / 2)

对拓跋嗣的搜捕还在继续,而平城内渐渐恢复了平静,昔日人头攒动的太子府,如今已被查封,候猬营的兵卒日夜在府中掘地,以期将这一百余人挖出来。

曾经门可罗雀的清河王府,如今门槛已被踏破,常来的,未曾谋面的,各路臣公,悉数粉墨入府。

如今,朝臣心里明镜亮堂,他们无需纠结,无需再选边站队,更无从选择,这清河王已是继承皇位的唯一人选。崔宏、长孙嵩等太子身边的红人,如今也带着热脸而来,对冷嘲热讽不停地陪笑,但从他们忽红忽绿的脸色便可以判断,其心中很不是滋味。

权势人人羡慕,它能给人带来逐利的便利,亦可直接得利,有谁不敬仰它?权势可以垫高人的心理,让人可以高高在上,肆意临下、凌下,这便是地位,是权势带给他们的无形力量。

权势人人向往,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或许崔宏等人正是怕失去自己的权势,才如此委曲求全,投入拓跋绍麾下。但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一腔热情抛过去,到底能从拓跋绍那里换来什么,尚未可知。

拓跋绍倒是胸襟开阔,并没有对崔宏等人冷眼相看,对曾经大骂自己的皇叔拓跋烈,也视为座上宾。拓跋绍能有如此气度,看起来确实是个帝王之才,而且他正踏步前行,所或缺的只是一个太子头衔。

虽然拓跋嗣潜逃,但皇后的葬礼不能耽搁,御前会议已明确了葬仪,大祭司也算定了日子,所有事宜都在按部就班进行着。

在崔宏等人的坚持下,刘皇后的葬制沿袭了汉朝旧制,皇后需与皇帝合葬。但拓跋珪仍在世,所以只能委屈刘皇后暂时安息在简易的陵寝中,待拓跋珪归西后,再把二人放到一处。

皇后的陵寝选定在平城西郊的武洲山上,这里虽不如恒山的名气大,不过也在神山之列。

武州山的最高处为云冈,站在此处东望,即可俯瞰平城。皇后的陵寝就安置在云冈上,拓跋珪希望皇后能时刻注视着平城,保佑大魏昌盛。

当然,在刘皇后陵寝的上方,还有一座大型陵园正在修建,那是拓跋珪最终的归宿,他也想死后看着自己一手建起的都城,看着大魏壮丽的山河。

按葬制,待拓跋珪死后,刘皇后还将移驾,到这奢华的大墓中,与拓跋珪同眠于此,二人才真正做到天长地久、两小无猜。

陵寝虽然简陋,但刘皇后的葬礼绝不简单,拓跋珪自觉对皇后有愧,要用厚葬安慰自己伤痛的心。

有如此圣意,崔宏等人不再束手束脚,葬礼的每个环节都按汉朝帝王的规制操持着。棺椁采用“黄肠题凑”的葬制,这是汉朝最高的葬制,只有有道明君和大德诸侯王才有如此礼遇。

汉末之后的百余年间,因战乱频繁,这种奢华的葬制已被弃用,如今在大魏启用,其意义堪比统一中原。

拓跋珪对“黄肠题凑”很感兴趣,便向崔宏询问其寓意。

崔宏解释道:以柏木垒成椁室,黄心朝外,这便是黄肠;椁室所垒筑的枋木皆内向,且只见枋木的端头,这便是题凑。这黄肠题凑只是椁室,椁室内还有外藏椁,以枞木打制,再内是棺房,以楠木打制,中间是梓宫,以梓木打制。整个棺椁长十一丈,宽九丈,“十一”寓意十全多一,以示大德完满;“九”寓意九九归一,以示归于一统。天下臣民,下至黎民,上至皇亲,皆听命于皇帝一人,即便他死了,其鬼魂也要一统万方。四层棺椁,用去黄心柏木五千五百五十五根,枞木五百五十五根,楠木五十五根,梓木十四根,寓意九五之尊少一根。皇后固然尊贵,但也不能与皇帝同样的规制,必须少一根。

崔宏提出“黄肠题凑”,实际上有蒙骗拓跋珪之嫌,纵观大汉朝的历史,无一位女性在死后能享受如此礼遇,他之所以有此建议,是想告慰皇后冤死的灵魂。

言者用心,听者有心。不知不觉中,拓跋珪对这“黄肠题凑”报以无限的期盼,决定也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

皇帝金口一开,难倒千百臣公,一来,这不合礼制,帝王生前为自己准备棺椁,自古并无先例,拓跋珪正值壮年,这是在咒自己早日归西;二来,这“黄肠题凑”耗资颇丰,若放置过久而不用,必然会腐烂,可谓是劳民伤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