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 2)

素钗旧衣的马皇后叹了口气:“玄宗贵妃在糖水中泡太久,已经被糊住了眼。若能低头看看那些农民挑夫,也不至于如此荒唐!”

朱标点头,亦是深深叹息。

「建安元年」

“一千贯……一万石米?!”

听到天幕的话,无论是身在东吴、蜀中还是许昌的君臣纷纷虎躯一震,下意识把铜钱换算成了粮草……瞬间眼红得快要滴血。

和其他两地的主公一样,曹操此刻也是心驰神往。

他握着竹简,可心思俨然已不在上面。只见他一会儿咬牙切齿,一会儿满面忧色,几息之间,脸色如万花筒般变化不断。

坐在底下的枣祇和韩浩对视一眼,韩浩悄悄颔首,枣祇拂衣起身。

“主公,这一千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但一万石却可以实打实地从地里长出来啊!”

曹操一怔,他望向枣祇,又掂了掂手中竹简。竹简上记载着两位谋士献上的策略,曹操刚才本在细读,直到天幕出现才打断了他的思绪,他眯眼回忆片刻,缓缓道:

“你是说,屯田之策?”

“正是!主公既从黄巾贼军处俘获耕牛、农具和佃农,何不就此在许都四周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丰足军用?”

曹操思索片刻,最后缓缓摇头:“许都附近荒田众多,仅凭这些佃农,人手不够,根本无法全部开垦。”

“回主公,目前现有佃农自然人手不足。倘若我们招募那些流民入编,再将那些无战事的军士设营,让他们一边戍守一边种田,如此一来,人手不就够了吗?”

曹操眼睛一亮,抚掌大笑:“妙极!”

“既然如此,枣祇,我以你为屯田都尉,掌管此事。一年后,孤希望能你的屯田之策能够卓有成效!”

月兮对诸天万朝的反应一无所知,简单介绍完杨贵妃的奢靡生活后,她便继续介绍下一首诗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完整记载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故事。盛世时,两人歌舞合鸣,一个是重色轻国的帝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个是娇媚恃宠的贵妃,“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可惜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携贵妃西逃,行至马嵬,将士们因饥疲而怨愤难忍,一拥而上杀死了奸相杨国忠,又将韩国、秦国夫人一并处死。最后,他们将怒火对准了杨贵妃。】

【听到将士们的要求,李隆基也曾试图护住爱妃,他痛苦地质问高力士,贵妃常居深宫,又怎知安禄山的野心?高力士无奈回答:“贵妃纵然无罪,但杨宰相已经被杀。倘若贵妃还陪伴圣人左右,将士们恐怕难以心安。为了自身安危,圣人还是先安抚将士要紧!”】

【面对愤怒的士兵,玄宗无能为力。为保全自己,他最终下令让高力士勒死杨玉环。“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的面色随着水幕之语逐渐变得惨白,她丰腴的身躯抖得如同风中落叶。但不知为何,她却没有抬头去看李隆基的脸色,只是死死盯着自己腕间的镯子,不发一言。

李隆基抬手想要轻抚贵妃云鬓,但手举到半空,最终却悄然收回。

第7章 【纪实诗】杜甫丽人行

【李隆基爱杨玉环吗?我们无从得知。但若仅从《长恨歌》看,他们是相爱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长诗最后,白居易写李隆基借临邛道士之力,“上穷碧落下黄泉”,最终在海上蓬莱寻得了仙女太真。两人互诉衷肠、约定来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歌传唱着爱情故事,但我们无从得知女主角的真实感受。不知对玉环来说,爱情与生命,究竟何者更重呢?】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杨贵妃低头跟着水幕轻声念诵,嘴角不由露出一丝自嘲的笑意。李隆基一直留意着怀里杨玉华的动静,听到爱妃轻言“情话”,他顿时感动,紧紧握住杨玉环的双手,亲自扶起了她。

杨玉环一边起身一边敛去眼底神色,再抬眸,她的眼中已然全是真情与哀痛。她咬着下唇,泪水如一串珍珠,顺着脸颊滚落。

“爱妃……你受苦了!”

“三郎——”

杨玉环一声哀啼,如乳鸟投林,偎入玄宗怀抱。她将面孔深深埋在李隆基的颈侧,谁也不知道她的泪水到底为何而流。

「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同样在跟着天幕吟诗,可念的诗句却与杨贵妃截然不同。

“上穷碧落下黄泉……”嬴政眯着眼,反复咀嚼着“海上蓬莱”与“仙女太真”两词。

徐福的嘴角早就咧到了耳根,整个人因狂喜而不断颤抖:“陛下,陛下,您听见了吗,确有蓬莱,确有仙山啊!那后世玄宗倒是好福气,不仅梦游仙山,还能与仙女结合……”

“仙女?”嬴政回过了神,似笑非笑:“亡国的仙女?”

徐福一噎,脸色涨得通红,好半晌才弱弱回复:“这、这是那玄宗命里有此一劫,所挑仙女不慎,若是陛下前去蓬莱,必定能……”

“玄宗?”嬴政眯起了眼:“你倒是叫得亲热。”

“李、李隆基!”徐福赶紧纠正,额头沁出了冷汗。

嬴政冷哼一声,盯着徐福缓缓道:“那临邛道士既能助那亡国小儿梦游蓬莱,先生法力高超,想必不在话下吧?”

徐福登时有些舌根发苦,这情况和他想得不太一样啊!

他嗫嚅片刻,语无伦次说着什么“梦游不如亲至诚心”,什么“臣愿为马前卒先替陛下出海打探”,说来说去还是想要带童子出海。

嬴政不再理会徐福。

若说之前他的对出海寻仙有着偌大的向往,如今听那李隆基与蓬莱仙女纠缠许久,不仅未得长生,还基业毁尽、王朝倾覆……嬴政顿时觉得寻仙一事有些泛善可陈。

【人们喜爱戏剧化的故事,他们喜欢将王朝的陨落怪罪于薄命红颜,仿佛这些弱女子各个都有精灵诡谲的神秘力量。商因妲己覆灭,周因褒姒亡国,吴王夫差因西施误政,汉成帝暴毙都怪飞燕合德……翻开史书,好像历史上有名姓的女子大多背负罪孽。】

【男儿们生来就被教导“志在四方”,女儿家却只能拘束于后院一隅。女子的才情美貌、身家品性似乎只有在服务男人时才值得一提。幼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她们一辈子都在围着男人打转,被迫成为傍树而活的菟丝。】

「唐·武周时期」

听到这里,端坐皇位的武则天睁开了眼睛,她抬头望向天幕,没有去看月兮奇怪的穿着,只是用目光描摹着她年轻的脸庞、明亮的眼睛,以及那瞳孔深处自信无畏的光芒。

自古以来,女子莫不习惯低头屈身,就算是大唐的女人也难免如此。

她们习惯了垂目,习惯了逢迎,习惯了委屈自己,就连武则天自己也经历过漫长的迎合岁月,直到登上帝位后才彻底不用行礼低头。

不知是怎样的朝代,才能把女子培养得如此坦然自若、无惧无畏。

女人想要自立根生,逃脱成为缠藤的命运绝非易事,甚至在武则天登基之前,这种想法无异于天方夜谭。

就算一个女人曾短暂地仰望过蓝天,那数不清的后院琐事、男人施加的伦理纲常,终究会压下她们的脑袋,折弯她们的脊梁,令她们跪在男人脚下。而历史那些少数曾短暂站起的女人,如吕雉、窦后,最终也难逃被史书贬斥的下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