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二虎书记18(1 / 2)

刘怡的父亲叫刘二虎,是容县的书记。二虎书记不是容县人,也不是临江人,甚至都不是江南人。他1934年出生在东北日占区,一直生活到十五岁,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刘二虎之所以叫“二虎”,是因为他原本还有个哥哥叫“刘大虎”。由于父母一直从事我党危险的地下工作,无法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大虎过居无定所、四处奔波的生活,就将大虎寄养在了农村的外婆家中。遗憾地是,不到两岁大虎就因病而亡了。

1949年,江南省和平解放,刘二虎与弟弟妹妹随父母一起南下,在临江市的临江县安顿了下来。刘二虎的父亲作为南下干部,先是担任了临江县的县长,后来又担任了临江县的书记。

在父母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下,刘二虎顺利地考上了临江师范,选择做了一名人民教师。起先他在临江县城当小学老师,没几年就主动申请去一所偏远的乡镇中学做了中学语文老师。1960年,二十六岁的刘二虎成为了那所乡镇中学的校长。三十岁时,刘二虎被选调到了临江县教育局,当上了教学股股长,两年后,刘二虎因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出色的工作成绩,又被提拔成了县教育局副局长。

在特殊年代,刘二虎又回到了乡镇中学当老师。此时,刘二虎已经有了四个孩子,最大的儿子刘铁建十岁,二儿子刘刚建八岁,三儿子刘同建六岁,最小的女儿刘怡还不过两岁。

他们一家六口人住在乡镇中学的宿舍里倒还算惬意,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不但房子宽敞明亮,而且还可以挖地种菜,基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附近的村民对他们一家都很友善,一些曾经的学生还常常结伴来看望和接济刘二虎老师一家人。

1977年初,刘二虎得以恢复工作,四十三岁的他重新当上了县教育局的副局长。随着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高考的恢复以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重申,教育工作被提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

动荡结束,百废待兴,正是需要好干部、年轻干部的时候。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又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刘二虎,如沐春风、如鱼得水,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成绩非常显著,很快就被破格提拔成了临江市教育局的副局长,不久后又进一步晋升为教育局局长。

1981年,刘二虎被组织任命成容县的书记。此时,他的三个儿子已先后参加了高考,并且都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只有最小的女儿刘怡还在读高中二年级,刘二虎为了方便挤出时间照顾她的学习,便把刘怡转学到自己工作的容县来,在县里最好的高中——三中读书,这就跟余胜东成了同班同学。此时恰逢中学“三二制”改为“三三制”,即由初中三年、高中二年,恢复成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刘怡和余胜东在高中时一共同了不到三个学期的班。

1982年夏天,刘怡和余胜东同时参加高考,刘怡考中了位于成都的医学院,而余胜东则遗憾的名落孙山,一年后就去报名从了军。此前,刘二虎还会争取每天早点回家,用自己曾经的老师身份辅导辅导刘怡。自从刘怡也考上大学后,刘二虎更是天天早出晚归,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妻子对此也见怪不怪,早就习惯了这种生活。

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深处内陆的容县也不甘落后,先后上马了造纸厂、纺织厂、氮肥厂等县重点工程,并很快建成投产。容县盛产芦苇和黄麻,办造纸厂不缺原材料。容县也是产棉大县,办纺织厂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容县还是全国闻名的种粮大县,办氮肥厂根本不缺销路。这几年在刘二虎的带领下,容县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

二虎书记还特别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随着全县各地纷纷利用各自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办起了渔场,出现了“村村办渔场”的局面。这样一来,养出来的鱼就销路堪忧了,很多鱼都卖不出去。 作为全县最早的“养鱼能手”,现任前进村村支书兼渔场场长的余胜南,深刻地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胜南正在发愁之际,县委的二虎书记前来镇上调研座谈,胜南向书记吐露了心中的困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