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民心所向167(1 / 2)

王勃乃是唐初四杰之首,他的才华,可以说是天才中的天才,同龄人的噩梦,而王勃的祖父,便是现在隋朝的王通。

王通乃是大隋极副盛名的大儒!

李靖、杜如晦、房玄龄、魏征、王珪、薛收等,都在王通门下学习过。

可见王通学究天人。

亦可见龙门王氏的实力不容小觑!

杨倓打开马孝的信查看,“燕王,毋端儿部在龙门一带作乱时,龙门王氏积极出资,号召县民抵抗。”

“在王氏家主王通的带领下,有力阻挡了毋端儿部的作乱,为唐国公到龙门平叛,提供了很大帮助。”

“但正是如此,龙门损失很大,缺钱缺粮,民生不济。”

“臣到龙门为新政造势时,王氏积极派人来与臣沟通,问询新政之事。”

“在得知了新政相关之事时,王氏以次日捐出了六成家业,配合新政。”

“同时,王氏也积极为新政奔走,说服龙门其余家族。”

“在王氏带头的支持与配合之下,新政在龙门推行非常顺利。”

“如今燕王派罗士信运来了粮与钱,龙门的经济与民生,已得以恢复。”

“王家主高义啊!”看完这些内容,杨倓由衷的赞叹一声。

这是他这些天以来,得知的最高兴的一个消息。

他本来推测,毋端儿部在龙门与汾阴一带作乱,也有龙门王氏的暗中推波助澜。

如今马孝传回来的这封信,让杨倓消除了误会!

对王通的高义,心生敬意。

杨倓不由回想了一下王通与其父王隆。

王隆在文帝的开皇初年,便以国子博士诏,向文帝奏过《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提倡大隋立国当以仁政治天下。

对于隋朝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都有很大帮助。

王通是王隆之子,也是现在龙门王氏的家主。

王通提倡国家的兴衰,要重视教育,国家需要依靠各种人才,而这些人则需要经过学校系统的培养,才会形成合格的人才。

可以说,在文帝时期与杨广初期,大力兴学,王通也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同时,王通也极力主张以宽仁政策治天下。

如今利国利民的新政推行,王通能主动散家财大力支持,也情理之中了。

这就是一个心怀天下苍生,拥有高尚品格的大儒。

看完这张信后,杨倓查看第二张,“燕王,臣到龙门时,唐国公已是率领兵马离开,去了文城郡。”

“率兵离去的时间,大致是在燕王到河东郡没有多久。”

“唐国公在率兵离去时,也带走了大量的粮食。”

“龙门县这般缺粮,除了因毋端儿部作乱外,也有唐国公带走了大量粮食的原因。”

看到这份情报,杨倓的双眼微眯。

恐怕李渊已是推测到他到河东郡来,有去绛郡接替樊子盖平叛的目的。

这般提前率领兵马离开河东郡去文城郡,则能避免他届时将兵马抽走。

“燕王,新政在龙门推行,也遇到了龙门王氏的阻碍?”赵忠看着杨倓的神情变化,忍不住问题。

“龙门王氏很高义,主动捐出了家资,鼎力支持新政。”

杨倓微微摇头,“你看这份情报。”

说话间,杨倓将有关李渊的那张纸页递给了赵忠。

赵忠接过查看,看完之后,赵忠满是惊讶,“唐国公这般率领兵马离开河东郡,是巧合,还是他推测到了燕王来河东郡的另一目的?”

“恐怕是后者。”杨倓的心中微沉。

李渊这般害怕他抽调走兵马而提前率兵离开,是心中已经存在了反心?

他接下来想要抽调走李渊的兵马,削弱李渊的实力的计划已经落空了。

这河东郡,他便务必要牢牢掌控在手中。

如此一来,便能断了从太原方向南下快速进关中的路。

片刻之后,杨倓率领着人马来到了仓城。

河东郡的仓城,不仅义仓设立在这里,整个郡城的粮仓也是设在一起。

新政虽是正式推行了数天,但这里依旧人山人海,除了郡城维持秩序的几百官兵之外,来到这里的平民百姓,人数恐怕达到数以千计。

看到如此人山人海的景象,赵忠立马全神戒备。

同时也做出手势,让跟随的百位甲士,提高警惕,护卫在杨倓的四周。

“忠,不必如此。”杨倓笑道。

“燕王,臣恕难从命。”赵忠坚持自己的意见。

这里人山人海,数以千计近万人了,若是不加以防范,一旦有歹人藏在其中,趁机刺杀杨倓,杨倓又没有穿甲胄,后果不堪设想。

赵忠即使违逆杨倓的命令,也要坚持意见防范。

“行吧。”杨倓也不再坚持了。

率领着人马走向仓城的办公地点。

新政带来的一个大好处,便是相当于一次人口大普查了,不仅很多隐户会主动来登记造册,大量的流民也会主动回来,安居乐业。

天下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叛军,正是因有大量流民的存在。

流民这般回归,也能加快天下的平定。

此际,李靖与郡守荀德,率领着一众官吏,正在办公地点忙碌的办公。

“将军,燕王来了。”一位甲士,快步来到了李靖身旁汇报。

正办公的李靖听到这个消息,慌忙放下手头工作,站起了起来,果然看到,在仓城前,人山人海的人群后方,杨倓策马到来了。

荀德等一众官吏,也是听到了甲士的汇报。

皆是慌忙放下了手头的工作,纷纷站了起来。

李靖与荀德随之走出了办公地点,率领着一众官吏疾步迎向到来的杨倓。

那人山人海的民众,也早已见到了到来的杨倓。

纷纷好奇。

此刻见到郡城的一众官员,皆是疾步迎了上去,他们更是好奇与惊疑了。

“那匹高头大马上的少年郎是谁?”

“不知道,看起来好像是位大官。”

“连荀郡守都要主动前去迎接,那就是比荀郡守的官还要大了。”

“比郡守的官还要大,那是什么官?”

“河东郡最大的官,就是郡守了,怎么还会有比郡守还大的官?”

“难道是燕王?”

一下子,数以千计近万民众,从最开始的好奇与惊疑,变得有些激动了,他们纷纷已经猜到,到来的这位少年郎,可能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贤王。

在杨倓还没有来河东郡前,杨倓的贤名便是传播到了河东郡。

这些天河东郡发生的事,更是让杨倓的声望快速的传播增长。 如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