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_分节阅读_第159节(1 / 2)

  “臣以为,针对建起的朔方城,陛下既设朔方郡,五原郡,当自内地迁徙百姓前往安居。筑城防卫。”朝堂上不是没有人争论刚打下的城池该怎么样去安顿,而是有不少不同的意见,刘彻正在权衡到底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让内地百姓迁徙北边之地,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此事的工程之大,让不少大臣都认为不妥。况且原本此地也尚存匈奴百姓和俘虏,一但两族人共居一处,会不会闹出别的事。针对当地的匈奴百姓,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如何安排?

  总之,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来后,刘彻一时并没有做下决定。可现在刘挽提出关于安顿匈奴俘虏的事,听刘挽的意思是要对他们善待之?

  “长公主既提及匈奴俘虏,不知长公主认为,朔方郡、五原郡内的匈奴百姓又当如何处置?”有人提议,存心不放过机会为难刘挽。

  “父皇既建朔方城,建朔方、五原两郡,从今往后,那是我大汉之地,生活在那儿的人只会是我大汉百姓。”刘挽不加思索而答,刘彻嘴角随之勾勒一抹弧度,这句话他喜欢听,非常的喜欢!

  “百姓自然是我们大汉的百姓,未必他们不念故国。想必长平侯领兵攻下河套地区外,最是清楚留下的匈奴百姓对我大汉是何看法。”虽然如何安顿百姓的事并非卫青所长,架不住地方是卫青带人刚攻下来的,因此议起关于匈奴的事绝少不了卫青。

  一听刘挽话答得漂亮,对方是认为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同时也希望把卫青拉下马,好让卫青去应付刘挽提出的种种新奇的想法,他们倒要看看这对舅甥能不能想到一处。

  卫青抬眸看了刘彻一眼,刘彻道:“前方的情况你们最是清楚,他们既然心存疑惑,你只管据实相告。”

  “臣以为,匈奴的情况是聚则为兵,散则为民。故,欲灭匈奴,必将匈奴掳归,以令其无兵可用,我大汉方能真正做到抑制匈奴,使之不能再为祸我大汉。故,臣每回出战,皆俘其民,获其牲畜,连同匈奴车辎亦不留与匈奴。漠南一战,随陛下下令建起朔方城,设两郡,臣以为大可将俘虏之匈奴人,除匈奴王室与大臣外,皆可待之如我大汉子民。依臣亲眼所见,匈奴百姓亦求安容之地,盼着能够安居乐业。”卫青把对匈奴的看法道来,也说清楚自己在前面见到的情况。

  刘彻听着点点头,“匈奴归于我汉,自此也是大汉之民。否则一但匈奴继续壮大,依然为患于我大汉,反而不可取也。”

  “我记得朔方郡也罢,五原郡也好,皆水草肥美,是为不可多得的好地方,既如此,开荒种田,兴修水利可行否?”刘挽针对性的问题一丢出去,自有人立刻答道:“臣派人前去查探地形,针对朔方城建起,连同水兴地形的建造,皆已绘制成图,请陛下过目。”

  术业有专攻,刘彻有心让人建城,怎么可能不派人前去查看一二,一看,一应章程都随之递上来。刘挽在其中,不过是让人顺便多看几眼那么样一个地方适合发展吗?

  眼下刘挽手里不缺懂得建城,也不缺擅长搞水利工程的人,开荒耕地,既为惠一方百姓,又可卫边境安宁,那是一等一的大事,刘挽要一个答案,很快有人将答案送上来。

  华刻立刻上前将纸接过,送到刘彻手里,刘彻仔细翻看,十几张图纸,从整个朔方城到朔方城内的街道走向,可以说,连水流走向,上面都标记得一清二楚。

  “你看看。”刘彻看完之后递到刘挽的手里,刘挽双手接过,大致一看,问:“按你们的估算,两郡加起来若是经过开荒耕种,良田几何?”

  本来对刘彻把图递给刘挽看不少人都挺不满的,听闻刘挽一问,都不约而同闭上嘴。

  一开口问的就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样的人不给她看,给谁看?

  递图纸的那一位立刻答了一个数字,刘挽再问:“水流所向是草原根本,故,水源可受制于匈奴?”

  再听到此问,好些人沉默了。哪怕是那一位制图的人在此刻都一顿。

  “长公主能否让臣看看水流图。”最终卫青开口,作为一个去过前线的人,诸事他相对更了解。水源如同刘挽说的那样重要,也是卫青所关注的。没有人注意到的情况,卫青或许注意到。

  刘挽自然不会拒绝自家的舅舅,同时将水利图递卫青手里,卫青看了看道:“应该是我们可以由此控制匈奴的水源。”

  看完之后的卫青仔细的为刘挽讲解起来,连同后继水流之向,卫青都说得清清楚楚。

  听在一旁的臣子耳中,有人立刻想出一个主意道:“那若是我们将水源切断......”

  “不可。”卫青和刘挽几乎异口同声而答,随后两人对视一眼,刘挽与卫青相请,卫青便答道:“倘若我们将水源切断,等同于绝匈奴百姓的生路,匈奴必奋起反抗,对大汉无利。”

  刘彻望向刘挽,刘挽自觉的道:“水源一断,寸草不生。战场明刀明枪为了各国怎么打怎么斗都不为过,赶尽杀绝,怕是连内部都要出事。”

  异曲同工,总之都是不认可在水源一事动手脚,哪怕未必不能有奇效,但也有可能适得其反。

  “是以,你觉得如何能让百姓自动迁入朔方、五原之地,又能让匈奴的百姓真正成为我大汉的百姓?”刘彻向刘挽提出问题,刘挽说过的,既然把匈奴的百姓俘虏回来,当思把他们全都变成自己人。再无大汉匈奴之分,并非要养出一群身在大汉,皆思匈奴的人。

  “凡自愿迁往两地之百姓,他们开荒来的田归他们,而且十年之内免赋税徭役。匈奴原本的百姓也一样。”这种吸引人的法子,刘挽张口便来。然而是不是太好了?

第241章 谋定而后动

  对刘挽的主意众臣更多是觉得太好了, 好得他们都觉得不妥。

  “若不够好,如何令人心动?不然谁愿意去往边境?难道朔方城建起,匈奴不会再犯?朔方城立在那儿就能真正保证边境的安全?”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自有他的考量, 刘挽不过也是将自己的考量说出罢了。

  人性逐利, 谁都不会例外。不远万里前往边境, 朝堂为何如此行事, 是为了把刚刚拿下的河套地区控制在大汉的手里。民为兵,兵为民, 除此之外须得考虑的更是如何盘活整个刚刚建起的朔方城。

  人是最重要的一点, 只要有人, 自然会有经济的产生, 与之而来也会引来更多的人。

  重点在于,如何把第一批人吸引过去。

  总是要让人看到真正的利益,那时候人们才会愿意去尝试。

  刘彻眼中含笑,刘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考虑的是整个后续, 想必十年的时间下来,曾经不远万里奔往朔方城的人,已然在那儿扎根,不会再想回去曾经的家。

  “臣以为长公主之策甚可。”有反对的人,也有同意的人。不可否认的事实,朝廷需要将朔方城经营起来, 纵然对大多数的人来说, 一下子让出十年的赋税, 许百姓开荒之田地都归他们所有, 那等朔方城变得繁盛, 他们有人再想过去分一杯羹怕是没有那么容易了。

  但,刚开始难的时候没有去,等城建起,一切都妥当了,他们又想过去占便宜,真真是会盘算。

  “臣附议。”同意的不在少数,卫青是不需要表态的,但看他的表情自不会有人觉得他不同意。

  刘彻颔首道:“此事即定下。”

  这回反对的人没有同意的多了,加之刘彻点头答应的事,谁又敢再置喙。

  不过,余光扫过刘挽,朝臣们瞧着越来越大,已然习惯性让刘挽参与朝政的刘彻并不觉得有问题,底下的臣子们的想法各异。

  大汉的公主参与朝政,左右朝局的,刘挽并不是第一个,架不住一回一回刘挽参与的事情太多,重点更是刘彻对刘挽的态度,全然是一副要将刘挽全方面培养的架式。

  但凡刘挽是位皇子,他们的抗拒之心都不会有那么大,架不住刘挽是女子,以至于每每对于刘彻把刘挽叫过来议事,而且丝毫不觉得有问题的态度,朝臣们都在考虑该怎么提醒刘彻此事的不妥当。

  不行,不能不提了,眼看刘挽管的事越发多,再让刘挽继续参与朝政下去,将来有一天是不是得上朝?

  不不不,那万万不能接受。绝不能。

  可是,刘挽在此,他们都不怎么好提。

  按理来说,刘挽一向事情说完即告退,眼下刘挽没打算动,刘彻比较了解自己的女儿,知她定是有别的事要说,不过又是不方便和朝臣们说的,看来定是刚刚聊着时又想起来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