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战国局势与秦国崛起2(2 / 2)

- 车兵:在春秋时期,车兵曾是秦军的主力兵种,但到了战国时期,其地位相对降低。不过车兵在战争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长平之战中,秦军车兵与步兵、骑兵协同作战,为胜利立下功劳。通过对秦陵兵马俑军阵的考察,车兵使用的马车有轻车、阙车、骑车、战车、指挥车、“驷乘”车等多种类型。

- 骑兵:在战国时期崛起并逐渐成为主力兵种之一。秦惠王时,秦军骑兵已达万人,在秦国统一六国后,骑兵数量达到十万人。

- 舟师(水军):秦国的舟师具备相当的实力。战国中后期,司马错曾率万艘大船伐楚,展示了秦国在南方组建的大规模水军力量。

3. 武器装备先进:

秦军的武器装备精良。例如,秦军的青铜剑锋利无比,其制造工艺高超,剑身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较好的平衡;秦军的铁甲坚固,能够提供有效的防护;强力的弩弓也是秦军的重要武器之一,具有较远的射程和较强的杀伤力。

4. 严格的训练:

秦国实行军功爵制,这激励着士兵们刻苦训练、奋勇杀敌。士兵们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个人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在战场上能够严格执行战术和战略。

5. 战略和战术运用得当:

秦军擅长运用各种战术,如奇袭、伏击、围攻等,使敌人难以防范。同时,他们善于根据地形和天气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例如,长平之战中白起运用了分割包围的战术,成功地击败了赵军。

6. 强大的后勤保障:

商鞅的“徕民”政策为秦国提供了充足的后勤支持。该政策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到秦国境内不好耕种的地方进行开垦,十年内不收赋税,所产粮食归秦国所有。这不仅增加了秦国的粮食储备,还为秦国提供了大量的非战斗劳动力,使得秦国在战争时期能够有足够的青壮年投入战斗,同时保证国内有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

7. 名将辈出:

秦国在战国时期培育出了众多杰出的将领,如白起、王翦、蒙骜等。这些名将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们带领秦军取得了众多战役的胜利。

秦国的军事力量在以上多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其在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并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关于战国后期秦国兵力的具体数量,有资料这样分析:按照秦国的兵役制度,入伍的士兵第一年在各郡县服“正卒”之役,第二年则服“戍卒”之役,戍卒分为“卫卒”和“戍卒”两种。在变法浪潮下,各诸侯会把大量武装力量部署在京师地区。当时号称“虎贲之士百余万”的秦国,其关中内史地区的驻军应超过10万。秦昭王时的内史秦军是卫内伐外的主力部队,数量肯定更多。张仪曾估算韩魏两国现役部队不超过30万,扣除镇守边塞的10万,拱卫京师的兵马约20万,秦为万乘大国,整个内史地区驻军兵力至少能达到这个数字。

综上,秦国非临战状态时的总兵力,包括20万内史军加上各郡县的17万多地方守军,现役部队大约37万余人。在全国动员的情况下,秦国至少可以扩充到51万余甲士。扣除10万伐赵之师,还剩下动员41万余甲士的能力。再扣除秦昭王身边的数千郎卫、宿卫王宫的2万卫尉军、屯戍咸阳城的2万中尉军等不便外调的禁卫军,全国大约还能动员36万余甲士,拉起另一支10万大军也绰绰有余。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字只是一种基于历史资料的推测,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兵力数量也会随着时间和战争的发展而变化。但无论如何,战国时期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毋庸置疑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