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提前搞出高空侦察机233(1 / 2)

合成孔径雷达。

这几个字在陈平安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作为穿越者,他当然知道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

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通过微波信号来生成高分辨率图像的雷达系统,它的原理是通过移动的雷达平台发射电磁波,并根据接收到的回波信息进行合成处理,从而形成远超传统雷达的高分辨率图像。

最重要的是,它并不依赖于天气和光线条件,白天黑夜,晴天雨天都能正常工作。

在陈平安前世的平行时空,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改变了现代战争的侦察方式。

无论是地面部队的调动,还是敌方的军事设施,甚至是潜伏在山谷中的装甲车队,都可以通过这种技术一览无余。

更重要的是,合成孔径雷达不仅可以安装在战机、无人机上,还能够搭载在卫星上,形成一套天基侦察系统。

对于五十年代的炎国而言,这种技术简直是颠覆性的。

早在二战时期,人类就开始研究如何通过雷达进行地面侦察,但传统的雷达系统受限于分辨率和探测能力,无法有效识别地面上的详细目标。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逐渐成形。

最早的合成孔径雷达装置体积庞大,运算能力也十分有限,但它带来的高分辨率图像已经让当时的军方科研人员看到了它在未来战场上的巨大潜力。

陈平安迅速翻阅系统给出的技术资料。

第一代的合成孔径雷达虽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战能力。

通过微波信号,它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形、建筑物、车辆等目标的轮廓,甚至还能穿透一定厚度的植被和沙土,探测隐藏的目标。

他脑海中飞快地闪现出几个关键点:高分辨率、全天候作战、不受天气和光线影响。这些特点让陈平安心中涌起了无数的想法。

这套雷达系统可以安装在飞机上,成为未来侦察机的核心设备;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造,它也能够搭载在未来的卫星上,让天上的“眼睛”能够全天候监视地球表面的一切动静。

陈平安放下手中的技术资料,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

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回了前世的历史中。

那个平行时空中,敌国在1950年代末成功研制出了U-2高空侦察机,这款飞机专为高空侦察任务设计,能够飞行至两万多米的高空,时速超过800公里。

U-2侦察机的飞行高度远超当时的防空系统,几乎是一个“无敌”的存在。

在那个年代,炎国的防空技术相对落后,根本无法应对这种高空侦察机的威胁,导致敌国的U-2侦察机频频出现在炎国的上空,肆无忌惮地进行长时间的侦察任务。

陈平安记得很清楚,敌国的U-2侦察机长机翼设计使其具备极佳的高空飞行能力,最大飞行高度接近24000米,是当时世界上飞行高度最高的侦察机之一。

它的侦察设备极为先进,能够拍摄到极为详细的地面图像,而当时的炎国军方对其几乎毫无办法,甚至一度成为国际笑柄。

不过,陈平安的嘴角微微上扬,因为此时此刻,U-2侦察机还没有出现。

敌国的航空科技虽然发达,但尚未进入高空侦察机的阶段。

然而,他知道,这不过是时间问题。敌国迟早会研发出类似的高空侦察机,而炎国现在的防空技术显然还不足以应对未来的威胁。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提前部署呢?”陈平安的眼睛闪烁着聪明的光芒。

他已经掌握了合成孔径雷达的技术,完全可以提前开发出属于炎国的高空侦察机。

这种侦察机一旦配备合成孔径雷达,将会成为炎国空中情报网的核心。

它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光学照相技术,而是可以通过雷达波段来实时监控敌方阵地的动向,甚至可以穿透云层和植被,获取到地面上隐秘的军事设施。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应用在卫星上,那就相当于炎国在太空中拥有了一双无形的眼睛。

不论是地面军事设施的监控,还是大规模的地形勘探,甚至是敌国的导弹发射场,这一切都将暴露在雷达的扫描之下。

陈平安心中的计划逐渐成形。

决定立即向上级汇报,争取从国家层面推动这项技术的应用。

只要能够率先研发出高空侦察机,并将合成孔径雷达搭载上去,炎国将在未来的国际军事竞争中占据巨大的优势。

……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的目光也逐渐聚焦到了炎国的卫星发射项目上。

随着炎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国际上的质疑声铺天盖地而来。

敌国和毛子在媒体上大肆宣扬,称炎国的发射不过是一场政治作秀,根本不可能成功。

针对这些质疑,炎国政府并没有急于反驳,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有力的方式——用事实说话。

在卫星发射的过程中,陈平安团队特意在火箭上安装了一台35毫米的相机。 这台相机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拍摄到了部分地球的照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