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2 / 2)

  那段时间,和杜牧林一同考到北华市的高中同学,都曾向他打听过李聿,赞扬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也偶有人询问他的感情状况,杜牧林只说不熟。

  实际上,杜牧林不止一次在图书馆外,或通往数学学院的长梯上,见到李聿被人拦下,索要联系方式,但从未见他真的与谁交往过,连走得近的朋友都没有。

  那时杜牧林还不太友善地猜测,或许李聿就是那种性格孤僻的数学怪人,情商为负,不近人情,只为学术研究奉献终生。

  他对李聿的主观臆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至两年多前,一次研讨会后,李聿拿出一沓电影票,分发给在场的同学,往后的一年间,他也常常请大家观影,还反过来道谢。

  自此,杜牧林对他的印象才有所改观——李聿远没有看上去那么难以接触。

  有一次,他和李聿一同从影院出来,往数学学院走,路上,他想了想,问:“师兄,你平时比较喜欢看电影吗?”

  李聿没有回答,反问他对那部影片的评价。

  杜牧林如实地对结尾的剧情提出了质疑,在他的认知中,讲故事就应当和数学题一样,在最后给出确凿的解答,而不是留下悬念,令观众费解。

  杜牧林言之凿凿地批评了这种做法,转头想寻求李聿的认同,却见李聿表情严肃,似是想反驳他的观点,沉默了一会儿,只说“你不懂”。

  他的确不懂,但走出几步,忽然想到,李聿对这位姓宋的学生导演好像情有独钟,几次赠票都是他的影片,杜牧林本人则毫无艺术细胞,不懂欣赏,生平只看过几部名人传记,连八百字的观后感都写不出来,需四处拼凑,才勉强过关。

  他反省自己不该眼光狭隘,于是绞尽脑汁,正想要补充几句赞美,李聿的手机铃声响了,他停下脚步,接起来。

  杜牧林礼貌地走远,却还是听到李聿说“看了”和“好看”,像是在和人讨论刚刚看过的影片,不知道为什么,杜牧林忽然觉得,李聿其实也不完全懂,但为什么仍然坚持去看,他不明白。

  几乎有一年的时间,杜牧林及同门的师兄弟,总能收到李聿的赠票,但渐渐地,他就很少送了。

  杜牧林本以为是他进入研究所后,工作较以往更加忙碌,没时间再发展业余爱好,后来听在电影学院的女友喻千宁说起,才知道那位姓宋的年轻导演,已经小有名气,票很难买到了。

  喻千宁是那位导演的影迷,也是到杜牧林考入研究所后,带喻千宁参观他的工作环境,喻千宁见到宋双榕,激动地和他打招呼,并暗地里攥红了杜牧林的手时,杜牧林才知道,那位导演和常到研究所等李聿下班的、李聿口中的家属,原来是同一个人。

  进入研究所和李聿共事后,杜牧林发觉,李聿比他认为的要更加和善,他虽然看起来是淡漠寡言的,但在工作中,会仔细地核对每一项数据,批阅每一份实习生的材料,耐心指出错误并加以指导,是一位十分可靠的前辈和工作伙伴,深受众人的尊敬。

  因此,在恋爱碰壁时,杜牧林首先想到的便是向李聿寻求帮助。

  和喻千宁复合之后,杜牧林一直想向李聿道谢,请他吃饭。李聿去机场送人的那天,下午回到研究所,杜牧林顺势向他发出了晚餐邀约,李聿同意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