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 / 2)

在薛蟠看来,他这也算是拓展关系了。

“在京城就是如此。”在薛夫人打算安慰薛蟠的时候,薛宝钗走了过来,“别说京城,金陵也是如此。我们的身份在金陵还好说话,来到这遍地都是权贵的京城,就不一样了。”

薛宝钗对她哥哥的行为颇为无奈,哥哥总是那么不着调,又不怎么懂得管家里的那些生意。她跟母亲现在也只是勉强维持府上的生意,日后还是得交由哥哥管理。

她是一个女儿家,平日在家里看看账本,让管事来府上汇报情况也就罢了。她总不能成天在外头抛头露面,薛宝钗希望她哥哥能立起来,而不是总靠着她们。

“哥哥,家里的银钱再多,可只出不进,那些银钱迟早要用完。”薛宝钗难免要说她哥哥几句,“听下人们说,应家人在京城买了宅子。”

薛宝钗一直都有让人注意应家的动向,一个有着大好前程的年轻男子,就那么被她哥哥给打瘸了。薛宝钗不认为应家会没有举动,表面和解,不是真正的和解,要是别人让自己才华横溢的哥哥没了前程,自己必定会牢牢记着,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

在得知应家人在京城买了宅子之后,薛宝钗就怕应家人升官,怕应家人到京城为官。当初在金陵的时候,那些官员就是看着薛家给的银钱份上,看在王家和荣国府的份上,这才帮他们薛家周旋。

而现在,王夫人因为放印子钱被流放,王子腾都没有多管。要是薛蟠的事情被爆出来,他们的舅舅必定也不可能多管。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薛宝钗不认为他们到时候还能求得王家庇护他们,荣国府就更不愿意管了吧。

“应家?”薛蟠皱眉。

“就是那个被你打瘸了腿的应家人的应家。”薛宝钗解释。

“他们啊。”若不是薛宝钗说到这一点,薛蟠已经忘记了,“不是都已经解决了吗?”

在薛蟠心里,这一件事情早已经解决,不必再提的了。他们也没有必要害怕,应家在京城又没有人,要是应家关系硬,当初的事情就不可能那么容易就解决了。

薛宝钗听到她哥哥这话,颇为无奈,她的哥哥怎么就这么天真。他是毁了别人一辈子的前途,别人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放过他。

“让人盯着吧。”薛夫人没有傻白甜地认为应家真的放过自己的儿子,要是真那么认为,他们就没有必要跑到京城来了。

因为他们从荣国府搬出来,王家跟他们虽然还有交流,但到底不深。薛夫人明白她那位哥哥,王子腾本身就更在意她姐姐的,在她姐姐出事之后,王子腾都没有出手,就更别说薛家。

京城里的那些商人可都盯着薛家这一块肥肉,就想狠狠地咬一块下来。好在王子腾还没倒下,那些人不敢明目张胆地侵吞薛家的生意,他们薛家还能缓一缓。

薛夫人知道其中的艰难,这些日子,还有人上门提亲。薛夫人没有答应那些人提亲,不敢随意给薛宝钗定亲,就怕那些人通过跟薛宝钗成亲,再慢慢侵吞薛家的家产。

他们孤儿寡母的,哪里有那么好混的。要是薛蟠能立起来,那才好,偏偏薛蟠就是一个立不起来,还时常在外面折腾,还耗费那么多银钱。

那些纨绔子弟能帮助薛家做什么,花的银钱多,却不能护什么。

薛夫人又不好不让薛蟠不跟那些纨绔子弟在一处,那些人得了好处之后,要是薛蟠现在就断了跟他们的交往,不再出银钱,只怕他们对薛家不满。别看人家是纨绔子弟,他们也是权贵人家的孩子,有身份有地位,说话还有一点用处。

而且别人要打砸你的店铺,就打砸你的店铺,根本就不用担心那么多,顶多就是回家被训一顿。就算他们被关进大牢,很快就又能出去。

薛夫人以前也花过银钱帮助薛蟠摆平过事情,自然知道那些人会怎么做。

“来京城就来京城了呗,怕什么。”薛蟠不以为意,“那个人跛了脚,又不能科考了,谁会为他这么一个无用之人再废心思。”

在薛蟠眼里,应晨皓就是一个无用之人,应家不应该再为这样的人多费心思,也不可能为了应晨皓再找他麻烦。他们薛家在京城有人脉关系,而应家什么都没有。

薛夫人皱眉,有的家族人多,确实可能放弃一个不能科考的人。但也有的家族重视族里的人,哪怕族里一个没有什么能耐的人被人伤害,他们也牢牢记住。

在金陵的时候,薛夫人就见过应家人,她认为应家不可能就此放弃应晨皓,不可能就此不恨薛家。要是应家要放弃应晨皓,当初就应该多要一些银钱,而不是一直不松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