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1 / 2)

既然出来了,就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就应该迎接风雨。

所以皇帝就没有去动那些人,得让女部的女官自己去解决,那样才可能服人。

女部的招考差不多结束了,已经选了一些人进去。即使再避免让品性不好的人,终究还是有品性不好的人进去。

贾惜春不管这些,她不是女部的人,研究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让人觉得她把手伸得太长。就算说佛珠对着谁冒黑光,那也不是谁都能说的。

如此一来,最重要的就是看那些女官能不能自己解决问题,而太子妃稳不稳妥。

太子妃的娘家虽然没有非常显赫,但是祖上曾经做过太子太傅,做过宰相,再往前数,就是在别的朝代,也有出名的人。太子妃的祖父是当代大儒,虽然没有在朝中做官,却在闻名天下的一个书院里当夫子,她的父亲是御史,堂兄在大理寺为官,伯父是家主掌管家中生意,至于她的兄长则跟着她祖父在书院教书。

可以说太子妃的娘家虽然不是侯府,不是国公府,但是是清贵世家,传承已久。别看太子妃表面上好像没有什么厉害之处,实际上,太子妃这样的娘家很硬了,一家子分工明确,没有大闹腾,很是团结。因为祖父是大儒,兄长的文采也不错,倒是有不少学子是他们教出来的。

皇帝为了太子特意选的太子妃,身份高又掌握军权的人家不一定就是好人家,日后可能仗着兵权谋事。而脑子太聪明的文人,也有可能利用朝堂给太子设陷阱,而太子妃的娘家人脑子都还算清醒。

当年,皇帝特意找了太子妃的祖父,跟他交谈过后,对方才肯让孙女嫁给太子。否则他们家不愿意让女子嫁给皇家,皇帝也知道皇家不是香馍馍,还有可能是别人眼中的地狱。

太子妃的娘家人得知太子妃要进女部办事之后,没想让太子妃单独作战,也没想让太子妃提携家中女眷。而是让家中女眷自己去参考,不得去找太子妃走后门,不得让太子妃坏了规矩。

这一会儿,太子妃的伯母和她母亲到了东宫。姜大夫人是太子妃的伯母,姜二夫人才是太子妃的亲娘。姜大夫人的夫君虽然不是官身,却也不嫉妒姜二夫人,而姜二夫人在家一直都十分敬重姜大夫人,两个人的关系也十分不错。

“你嫂子倒是考上了,其他姐妹没有。”姜大夫人的儿媳妇考上了女部,至于家里那些年轻的姑娘,没考上就没考上,他们本来就想有一两个人到太子妃的身边帮衬帮衬她,至于去东宫当太子的女人,那就算了。

姜家就没有想过再送女人进太子的身边,一开始也没打算让姜家女当太子妃的。

“有嫂子一个就极好的了。”太子妃知道娘家人一心为她,娘家人自己去参考,根本就不用她说。她那些姐妹也有文采好一些的,但女部这边需要的跟她们会的不一定就一样。

“女部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了你嫂子去。家里就暂时不让人再考,且等几年。”姜二夫人道,这一件事情必须说清楚,省得到时候出问题,也得让女儿明白,不能把女部当成她的一言堂,他们姜家没有想着要掌握女部。

太子妃明白家里人的想法,女部才建立,里面还没有多少女官,姜家人就没有必要进那么多。若是这一次,考上的姜家人多,她们也不可能全都来。

姜家之所以能屹立那么多年不倒,跟他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从来不去想要非常大的权力,没有想着功高震主,当功高了,他们就退下来,让年轻一辈上,保持一个度。

在姜家两位夫人走后,太子妃便去见了太子,说她嫂子已经考入女部。

太子对于岳家一向都很满意,虽然岳家不像是其他皇子的岳家那么有权有势,但是也不错了。有不少科考出来的书生都很敬重岳家的人,无形中增大了他的势力,那些便也会偏帮他一些。

至于军权什么的,太子不去多想,培养自己的人上也一样。过分依靠岳家可不是一件好事,就好比大皇子一直认为他的岳家好,却不知道父皇打算削了他岳家。

皇帝非常讨厌那些人仗着是皇子的岳家,就各种站队,各种暗害别人,也不喜欢他们结党营私。若是他们真有能耐,品性也好,那就罢了,关键他们的品性没有好到哪里去,绝对不能让那些人再壮大。

干脆就一网打尽,正好用这一件事情告诫那些皇子,别以为有了厉害的岳家就能争权夺位。

皇帝现在还没有发动,不代表他就没有那个心思,也不可能等着太子登基的时候再做,最迟就是这几年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