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阳谋458(1 / 2)

  ?刘邦不敢让诸侯王们把权利交回来,皆因诸侯王手中握着令他忌惮的兵马。

  推恩令是阳谋不假,并不代表阳谋便不需要实力支撑起来,恰恰相反,没有实力作为基础,所有的政策不过都是虚幻的。

  阳奉阴违了解一下。直接造反抗议了解下。

  刘彻能做且做得很好的事,眼下不代表刘邦做得。

  “陛下不妨记下,以待来日。”

  萧何相劝,他岂不知刘邦顾忌,既有顾忌,该避则避,没有道理先前刘邦忍住了,得了大汉江山,如今不忍而葬送大汉江山。

  “对对对,丞相说得对。”

  刘邦听着好主意,立刻想到自己学着用,倒是一时忘记,情况不一样,适用于刘彻的政策,于他此时并不适用。

  刘邦心情相当的好,好得哪怕知道此时的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自家孙子,那也无妨,反正好政策他记下了,何时他能用上,他何时来用。

  最让刘邦高兴的莫过于后继有人。哎哟,瞧瞧他的儿l孙曾孙多争气,一个个把大汉治理得井井有条,叫刘邦听得都为他们骄傲!

  【诸侯王都不是傻子,谁人听着不知道朝廷是真容不下他们了,想方设法的要夺他们的权,然而刘彻打的可是赏赐的名号,毕竟他也是想要厚待刘氏子孙,只一个嫡长孙可承继一方土地,对其他的兄弟算不上友好。推恩令虽然会遭到嫡长子的反对,但是原本应该分不到封地的其他人却都会感谢皇帝。因为按照之前的法令,他们在嫡长子们继承土地之后,是什么都没有的。这样一来,这条法令对他们是非常有益的。推恩令这种手段虽然比较委婉,但确实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对皇帝自己的名声也很有利。杀人不见血,说的正是推恩令这类手段。】

  【本来强大的诸侯国,原本一个人掌控的土地不断被分成几个人所有,这样一来每个人分到的就都是原本藩国的一小部分了,他们分得越细,分得越小,对于中央来说越集权。不仅如此,在实施推恩令的同时,刘彻又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一百零六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掉一些侯国。刘彻干得利落,明摆着要把对大汉内部不安稳的因素全都要解决掉,怎么可能没有人反抗。是的,又有人企图谋反。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又招结宾客,暗造兵器,阴谋反叛。可惜,如今的诸侯王和以前的诸侯王已然完全不同。元狩元年,武帝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皆自杀,列侯和大小官吏、宾客因牵连被杀的数万人,二国废为郡。自此,没有人敢再反对刘彻的推恩令,也反对不了。】

  果然,一切的政策推行都要建立在自身强大之上。如果没有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刘彻的推恩令不可能顺利实施。

  很多事一代人做不完,须得是二代,三代,甚至是四代五代人才能做好。后继有人重要吧?

  应该说不是一般的重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