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第96章231(1 / 1)

 向来妇人妊娠, 过了头三月胎像坐稳,便可稍稍定下心来。然直到来年三月中旬,暖阳漫天, 杜若怀胎五月有余, 魏珣才松下半口气。 实在杜若有孕在去岁冬日, 紧接着便是早春寒流,她那条手臂疼痛亦发作得厉害。魏珣唯恐她再忍着伤到自己, 便在一个个天寒地冻的夜晚, 为她按揉舒缓。每晚等她睡实方敢睡下,半夜她一有动静, 他总是比她先睁开眼。 好在杜若孕期反应不大,除了有些嗜酸、身子比寻常热些,其余并无不妥。相比魏珣又因冬日咳疾, 加之连月忧心消瘦一大圈, 杜若竟还丰盈了些,面色都润泽起来。 到了五月里,杜若身形愈发明显,胎动更是厉害。一干产婆乳母皆言没见过这般好动的孩子, 可见壮实康健。 魏珣怕有不妥, 命医官流水似的看诊切脉,直待到他们反复言说一切安好,方定下心来。然后便一日三次地伏在杜若身上, 听孩子胎动。 他既希望能时时感受到孩子的反应, 又希望孩子老实些别折腾他娘亲。 杜若不胜其反, 见他推开出去。 “且离我远些,我热得慌。” 魏珣便摇开折扇,给她扇风, “这还没出来呢,你便已偏心成这样。” “多添方冰鉴吧,我燥的很,一日需换几套衣衫。”杜若扶着七个月的腰身,满脸满色皆是不耐。 魏珣便有些心疼,只得安抚道,“且忍一忍,医官皆言了,你是外头虚热,内里虚寒。” 杜若亦不再言语,她知道魏珣说的是实话,只招招手让他重新坐回自己身畔。 时光静谧,杜若在琅华殿中养胎,已经听不到外头的事。 外头,原也没什么大事。 左右北境大汤山处,当年被魏珣震慑赶回的五小国,卷土重来,滋扰挑衅边境。 他有过一刻的疑惑,这五国虽有野心,一直不愿偏安一隅,想要夺些土地疆域。但如何这般胆量,敢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 难不成是背靠他人? 这样想着,他便传令守在临漳城内的千机阁成员,暗里调查。亦传令驻守在那处的西林府军往大汤山一线天聚拢,又拨了两万南境线上的军队前往大汤山。 他清楚,穿越大汤山一线天,可直达皇城邺都。譬如当年,他从燕国疾返邺都,若从正路南下,便是渡澜沧江而来,需两月之久。然冒险从大汤山一线天挺进,亦不过十余天便到了。 只是,他才执笔呈卷宗,欲给天子以作提醒,而卷宗还未送去,邺都的旨意便先来了。全是责备训斥之语。 言他目中无人,谴调南北两地军队,不先奏朝中领取君令,却直接私下为之。又言当地官员,府中诸官,不思劝阻,从信王起,皆罚奉两年。 魏珣领着一众属臣在紫英殿接此旨意时,若非蔡廷一旁拦着,按着他衣袍一角,估计他不待钦差读完,就要起身甩袖离开了。 饶是如此,魏珣也未肯接那道旨意,还是苏鄂打着马虎眼言其患了手疾,咬牙接了过来。 后边就更别提呈卷宗给天子,那卷宗直接便被他扔在了炭盆中,焚成了灰烬。 魏珣望着那残留的星火,目光扫过一起议事的慕之龄,冷笑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人人皆知。要是等君命作战,且直接举旗投降便罢。” 话至此处,便也无人再敢言语。 还有便是梁国之事,四年前原以为老国君就要撒手人寰,不想至今还撑着一口气。而作为亲兄妹的明铧和明镜,政见愈见分化。 明铧一心想着平定东北一带,迁都过去,然后一统国中分裂的各派权贵,故而这些年都在梁国极北处拓边攘除蛮夷。而明镜则更多想要在南边立足,几度想要横渡澜沧江。 七月,澜沧江上罕见地吹起南风,明镜占着天时,率五千兵甲乘风而来,是为突袭。 魏珣知她意思,无非是从永康二年末,他身患重疾的事传出后,她便一直想确定下,自己到底到哪一步了,是真得病入膏肓还是一直佯装骗着周边各国。 魏珣未着铠甲,不佩长剑。只素衣白袍,手摇折扇,长身玉立,站在城楼。 明镜坐在马上,遥遥而望。 两人沙场交手数十年,她原没见过如此文弱打扮,透出笔墨书香的魏珣。 东南风,携卷着百里沙漠的滚滚尘土,肆意扬散在两人之间。 不过是片刻的出神,魏珣折扇一拢,是为信号。 城楼之上万箭齐发,明镜顿时敛神,惊觉大魏的统帅当是从未消失过,只率众且战且退。 魏珣也不再观战,只将战事丢给西林府军善后,自己回了王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