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第104章257(1 / 1)

 杜若离开的那日, 澜沧江上除了呼啸的风声和奔腾的浪声,最清晰的便是七七的呼喊声。 她原本在城楼上几欲跌出墙去,只因杜有恪一行强抱阻拦, 方挣脱不开。 如今见她父亲归来, 众人也不再阻她, 由着她奔出城楼。 五岁的幼女,自小在边关长大, 这两年更是在肃杀中浸淫。宜平坊刺杀, 让她历了生死。荣昌的遇刺,让她亲眼看见死亡。 她, 早已有了生死的概念。 她识得那艘艘船只高挂的旗帜,基本已经意识到,这样的生离, 与死别无异。 一路跌跌撞撞奔向江面, 直入江中,从魏珣身侧渡过的时候,江水已经没过她肩膀,她却丝毫没有停下, 只朝着那天际尽头化成白点的影子奔去。 四下里水花涌溅, 魏珣一把将她从江水中托出,双手举着,无声望着。 “我要娘亲, 爹爹!” “我要娘亲!” “她这样走了, 就回不来了!” 七七在魏珣双掌的钳制中拍打挣扎, 嚎啕大哭,哭声散在江风中,原该被湮没吹散。但她却一声高过一声, 似要与风浪相抗争。 不知过了多久,孩子终于累得发不出声响,然一双同她母亲一样的杏眼却依旧倔强地盯着自己的父亲。 晨曦之晖落满江面,泛出点点金光。 魏珣在七七的眼眸中,看见自己,已经失尽神色。与‌江面闪烁的明芒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扯着嘴角笑了笑,一把将女儿搂进怀里,一步步往岸边走去。 他立在城楼的这头,抱着已经哭不动唯剩打颤的孩子。目光扫过诸人,有他的部下属臣,有她的手足至亲,个个皆受了伤。而耳畔处,一早拉开的战事还在继续,他不用回首督战也能知晓,若是再加那八万梁军压境,即便他此刻回来,亦不过同归赴死之态。 她,以与他几近死别的生离换得这里所有人的生机。 走的其所。 这是他仅剩的理智,然他的情感接受不了。 他挚爱的女子,他的发妻,带走了他全部的情感和对这世间的仁慈。 “阿蘅说,活着,或许还有相见之日。”杜有恪上前把话带给他。 魏珣抬眼看他,满目企盼、哀求。 这样的分别,她可有什么话,留给他。 杜有恪凝了半晌,“她说,有七七在,你不会有事。” 或许的重逢,唯一的血脉,是她留给他的希望与念想。 魏珣望着怀中的孩子,点点头,复又攒了笑意。 “你娘亲,会回来的。” “我,会接她回来的。” 至此,他便只说了这么两句话。 明镜退兵的消息,传回邺都,皇城中的天子,有片刻的战栗。本是天衣无缝的计划,撤走策英军,由五国联军拖住魏珣,他趁机发兵临漳。 无论西林府军和明镜哪方胜利,他都是最大的赢家。其二者至最后定是人困马乏,他便可以一举控于掌中。 西林府军胜,若魏珣侥幸不死,他亦可以控制杜若和其女儿,魏珣一样只得俯首交出兵权。生死皆由他说了算。若是魏珣死,便更好不过。 假如是明镜胜,那么必是临漳城破,彼时他的策英军自可以一战,驱除外敌。至于魏珣,生死便已经毫无意义。 这般绝妙的计划,却不想出了个杜若。 力揽狂澜于既倒。 梁国有女君新立,说是遗失多年的明素女君之女,由明镜长公主于魏国寻得,认祖归宗,承继大统。 新君是谁,百姓不知,魏泷却已然明白。 总也撕破了脸,再难转圜,索性便散了声音出去。 昔有信王魏珣正妃,乃梁国继任女君,以色相诱之,使信王于生母亡而不归,为不孝;把持兵权不交,为不忠;与兄长反目,为不义。 以此话柄削弱魏珣威信,亦不算莫须有。 天下悠悠之口难控,总有人信得这样的话,由东到西,有北至南,所信之人不在少数。虽更多的人记得魏珣早年功勋,亦记得不久前的大汤山功绩,但有了这样的声音,信任和尊仰便总也没有过往那般纯粹。 而更多的则将这污水泼向昔年的信王妃,如今极南之地的梁国女君。 魏珣如何不知这些声音,却仿若未闻,他的话越来越少,眸光越来越冷,紫英殿中沙盘图罗列,大魏各地城防图高悬。 一月过去,策英军仍旧奉皇命进攻。虽说有十万之多,然如今城中守军四万余人,又因魏珣坐镇,鼓舞士气,城池守得固若金汤。 又半月,大汤山处断后的五万西林府军摆脱五国联军的纠缠,赶至临漳,内外合应。魏珣反客为主,率先吹响进军号。 彼时是永康十三年十月初八,这一日,临漳城中的百姓,当永生难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