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再起波澜31(2 / 2)

“倒是这个理”,墨霏笑了起来,说道:“你怎么不惦记商量一下他的财富归属问题,倒是惦记上了人家的媳妇”。

“谁惦记他媳妇了,谁知道他媳妇是不是丑八怪”,我撇了撇嘴,说道:“我只是拿他媳妇的归属问题来说明这个逻辑有多么混蛋”。

“逻辑混蛋吗?”,墨霏看了我一眼,说道:“你以为只有当今社会才有赢者通吃的法则?其实这个混蛋逻辑自有人类社会就有了,如果你没有实力拥有权力或是宝物,有实力的人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东西属于大家,由大家通过一种看似公平,实则有利于强者的方式来决定归属,其实没什么好抱怨的”。

是啊,赢者通吃不正是人类社会通用的法则吗?我点了点头,突然想起墨霏微微一变的脸色,问道:“你知道留纸条的人是谁?”

“一个古老的家族”,墨霏点了点头,说道:“只是没有想到,他们也会参与月光之门的事情,这与他们的宗旨不符”。

“能不能一口气说明白了?”,我对墨霏欲说还休的态度提出了抗议,说道:“成心让我干着急?”

“急什么”,墨霏瞪了我一眼,说道:“我只是考虑要不要告诉你而已”。

“这还用考虑”,我不满地瞪了墨霏一眼,说道:“他们明目张胆提出了月光之门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作为月光之门的拥有者,我有权知道拿这个混蛋逻辑来决定月光之门归属权的家伙到底是什么人?”

“你说的也有道理”,墨霏点了点头,说道:“我告诉你吧,他们是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创始人管仲的后代。让我不解的是法家学说与墨家学说原本是互补的学说,如果把两种思想结合起来治理国家,将是最佳搭档,法墨两家自古不仅交好还互为盟友,如今他们用这种方式约我们见面,难道也想得到月光之门?我有点不敢相信,一个把规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家族会对月光之门心生贪念?”

听到墨霏的话,内心的震惊不亚于知道墨家姐妹墨者的身份,我说道:“史书上说地处穷乡僻壤的秦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就有了一统天下的政治和军事实力,法家的杰出代表商鞅居功至伟,只不过商鞅的变革触动了秦国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秦王为平息纷争让他成为替罪的羔羊,最终受车裂之刑而死”。

“知道的还挺多”,墨霏笑了笑,说道:“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面对这个邀约,去是一定要去的,我在考虑你要不要去?”

“当然去啊,这么好玩的事情怎么少得了我?作为月光之门的拥有者,我也想知道这个号称规矩为王的法家,其后代是如何自掘法家讲规矩之坟墓的,再说了他们总不能在一个国际商务会馆大打出手,抢走玉佩?”。

“好吧,到时一起去看看,我也想知道目前统管法家的是谁?”,墨霏想了想接着说道:“不过白天还得提防昨天下午出现在公司门口的女子,我会安排风雷二人在你公司附近保护你的安全,万一有什么事情,她俩会第一时间出现,不过你自己也要当心,不管什么人想看你的玉佩一律拒绝,甚至不能承认你有这块玉佩”。

“这个你放心,匹夫无罪,怀壁其罪的道理我还是懂的”。

“那就好”。

正说着,风雷雨电回来了,屋子里开始叽叽喳喳热闹起来,我和四人打了招呼就出门去上班了。

公司没什么事,我则怀着对法家的好奇在网上搜索了法家学说和法家的代表人物。一查才知道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著名的人物有春秋时期的法家创始人管仲,战国时期在秦国组织变法的商鞅,秦朝统一天下的丞相李斯,宋朝的王安石以及明朝的张居正等。这些法家代表人物的杰出贡献就是变法,商鞅主导的变法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李斯在秦统一六国后推动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郡县制改革,结束了自周以来的分封制,只可惜秦朝命短。但是这些变法都取得了成功且对后世影响巨大。宋明两个王朝的王安石和张居正变法最终因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力反扑以失败告终,同样是变法结果却天差地别,不免让人唏嘘。

不过智慧的网民对法家学说和法家杰出人物历史贡献认可的同时,也对法家倡导的严刑峻法提出了批评。不过我对这些不感兴趣,倒是商鞅的出身引起了我的好奇,商鞅姬姓、卫氏,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地于商,所以后人称他为商鞅。

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小小的卫国在秦灭六国后竟然保存下来,存世的原因令人捧腹,竟然是卫国太小。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把卫国国君贬为庶人,卫国才算正式灭亡。看到这里,一个大胆的猜想浮上心头,我会不会是卫国王族的后裔?念头刚起就被自己的疯狂吓了一跳。想想也好笑,不能因为自己姓卫,叫卫国就认为自己是卫国王族的后裔,有些扯蛋。

不过,想起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讲墨子帮助宋国抵抗灭国危险的故事,故事的细节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防,而且还游说楚国国君放弃灭宋,其中著名的“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一段还背过,当时就感叹墨子之爱无疆。即使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从墨霏、墨雨身上也能感受到对于他人的爱。心里在想如果从春秋开始,中国政治的主流思想一直是墨家思想,结合法家的治国理念,我泱泱中华的历史走势又会怎么样?

上午的时间在胡思乱想中悄然溜走。午饭后在后院抽了几支烟,和同事们吹了会牛皮,回到工位后想打个盹休息一下。似睡非睡的时候,办公室电话通知我参加一个桥梁设计评审会。这座桥梁的设计评审会已经开过多次,过程中总有文史专家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意见。多年前运河改造的时候,文史专家没有参与方案设计和论证工作,结果运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受到了文史专家的炮轰。因此,桥梁设计之初就让文史专家参与进来,公司的出发点没有问题,也想在桥梁的设计中体现运河文化,使桥梁有鲜明的文化归属。出人意料是文史专家在方案评审会上常常抢班夺权唱主角,结果桥梁设计方案渐渐的从文化元素植入走向全面复古。我本来就对造假的古建筑有抗拒心理,对这些文史专家的观点不敢苟同,但是人微言轻,说了也白说。最终,方案评审会常常变成文史专家发泄不满,狂热宣扬运河文化的战场,好像这座大桥不能体现他们心目中的运河文化就是犯罪。

给文史专家不切实际的想法来一次迎头痛击,已成了我的魔症,不过人微言轻,又找不到一击让专家闭嘴的论据,痛击文史专家就成了只想不练的假把式。不过一部关于火炮历史的专题片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有了痛击文史专家把设计主动权还给设计师的冲动。我觉得专题片上现代人对于火炮的态度完全可以用到运河文化开发和利用上,因为在建造现代火炮时,文史专家参与评审的结果会把现代火炮最终设计成中国历史上的火炮始祖“火铳”。

为了在评审会上找准机会,反驳文史专家不切实际的幻想,把他们的思维从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长河拉回现实。我把一些可能反驳文史专家的要点写到笔记本上,过程中经过大脑的加工,最终形成了一个令自己都有点激动的想法,严格的说我把运河的历史发展比喻成一部无法结尾的电视剧。

不出所料,设计方案在投影仪上一展示,文史专家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提出了建议,专家们虽然慷慨陈词,但谁都听得出来这些建议完全出于专家的个人好恶,而不是出于桥梁这一物体基于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运河文化四个字不断冲击着我的耳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