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练武(2 / 2)

“你的武功已经超过了我,在华国你已经可以称之为大师!”马老师惊叹不已,他是看着眼前的少年一点一点的变成现在这样,基本上没过几天陈昂的武功就上升一个台阶,在不知不觉间就超过了他。

陈昂身姿挺拔,获得面板的这段时间,因为经常锻炼再加面板的强化,他的身体仿佛又到了发育期一般,172CM长到了179CM。

他的身体比例变得十分完美,肌肉和骨骼结构更加复杂,耐力,爆发力,强度,承受能力都比普通人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陈昂听到马老师的话轻笑,“马老师,我再强也是你教出来的,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明老师的水平高啊!”

“这你可就高看我了,老头子我什么水平我自己还能不知道吗,你不用安慰我,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不过能在晚年教出了你这么个学生,我也是死而无憾了。”马老师自有他的骄傲,他还不至于拿了不属于自己的功劳。

“我虽然看不到那高处的风景,但陈昂你还年轻,你太年轻了,我知道你一定不会停下脚步的,你一定可以看到的,那最高的地方,我把我的希望给你,替我看一眼武学最高的境界吧!”

马老师说话情到深处,情绪有些激动,他把手按在陈昂的肩膀上,眼神深处有着狂热,有着有着对中华武术的坚持。

“当然,我是不会停下脚步的,能阻止我的只有死亡!”陈昂直视着那双带着些许浑浊的眼睛。

……

陈式太极拳第1级圆满的时候,陈昂明确了陈式太极拳所有的招式,可以熟练的打出所有架式。

到了第2级,可以灵活运用所有招式,他以这些招式应付大部分战斗,这些招式都是老祖宗总结出来并融会贯通,创造出的集战斗和锻炼于一身的招式。

到了第3级,陈昂逐步理解并掌握招式中的劲力运用,像是“明劲”“暗劲”他都可以打出来,毕竟所谓的“明劲暗劲”都是身体肌肉筋骨对力的掌握。明劲,是汇集全身力气于一点的使力方法,可以使出远超平常的力量。暗劲,暗劲的发力,手足在出招的时候,会显得慢而轻柔,不会伤害到对方皮肤,当手足接触到对方要害时,方才突然发力,劲力直透筋骨脏腑,伤人于无形之间。

第4级,也就是陈昂目前的等级,完全掌握劲力,也就是劲力种类中的“化劲”,比如在对抗中,一旦感觉到对方逼迫过来,千万不可硬顶。应该顺着对方力道的方向,把他的力引到另一边去。对方大力袭来,如果硬顶,势必有受伤的危险。倘若把对方的力引向一边,则对方的力必然落空,他就可以乘虚出击,事半功倍。因此拳谱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双方使劲硬顶,就是双重,这是太极拳要竭力避免的。

化劲的最高境界,应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稍微有一点劲加在身上,都可以化去。陈昂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一境界,他现在还在练习听劲,所谓听劲,即太极拳上常说的“不丢“。交手时,招式千变万化,但有一点必须时刻注意,即知己知彼。如何才能做到知彼?这就要求使用听劲,在与对方的肢体接触中,体会对方劲的走向和强弱。

除了武学境界外,陈昂现在还可以通过对劲力的掌握,逐步掌控身体大部分肌肉和血液循环,控制血液循环加快后,能让免疫细胞更容易在体内进行循环,并且快速流动的血液也能冲散白细胞的粘着分子,排出有毒物质,使身体得到更好地发展,从而增加身体的免疫力;控制血液循环加快,可锻炼提高心血管的功能,让心机纤维逐逐渐发达而有力,心脏的收缩功能增强,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尿酸等废物排出体外,保持机体组织内部理化性质的恒定。

这也是为什么化劲宗师可以长期保持健康状态的原因,并且化劲宗师推陈出新更是创造出“虎豹雷音”“筋骨齐鸣”“钓蟾劲”这种更高效更全面的锻炼内脏骨骼的武术功夫。

陈昂学会了化劲之后,通过书籍的描述,很快就掌握了“虎豹雷音”,在太极拳的秘籍中又描写过关于“虎豹雷音”这种锻炼方法的只言片语,拳谱中描写,在练习架式的时候要动作、导引、吐纳三者合一。

动作不用说,而所谓导引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意思是在施展动作时,意识要配合动作,去感知人周身各关节、脏器。肌肉、韧带、血管、神经、经络等受到旋转拧拉拔伸的感觉。

同时再配合吐纳,把呼吸疏导成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以吸纳新鲜空气,呼吐腑脏肠胃浊气,使人体将通过肺腑吸入的氧气,与脾胃消化食物所得的水谷之气合成为“宗气”集聚于胸腔,并随着肢体运动在心脏、肺腑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血脉将“宗气”送达全身各脏器与肌肤,使人腑脏机能正常、新陈代谢自然。

而这就是在为“虎豹雷音”的掌握打下基础,“虎豹雷音”的原理并不难理解,其实就是用腹式呼吸,控制肌肉筋骨与内气对抗,产生震动,但是是人体的控制不达标的话就无法施展。

陈昂现在每日都会花半个小时用“虎豹雷音”锻炼自身的内脏骨骼强度,然后他就发现使用这一锻炼方法可以更快的刷自由熟练度,但可惜只能半个小时,毕竟内脏太过脆弱,一个不慎可能会损伤根本,陈昂也不敢锻炼太久,在感觉稍有不适就马上停下。

……

PS:“宗气”是中医的一个概念,是指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按照现代科学的理解就是把食物消化的能量与呼吸的空气用意识引导,或者说想象,让两者在肺里结合,形成所谓的“宗气”。

但这种理解是比较片面的,中医是古人在没有任何医学仪器的情况下以另一种角度观察了解人体,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而中华武学与中医更是息息相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