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宦海沉浮(2 / 2)

“嘛事?”一个家人迫不及待地插话问道。

程老先生示意大家不要急,慢慢听讲:“哪个地方发生了这四件事,哪个地方就是安葬之地。”

“嘛地方才会发生这四件事呢?”有几个人不约而同道。

只见程老先生拂了拂长髯,说道:“这样吧,程某跟大家一块去老家,给宋达人送葬吧!”

人们兴奋不已,老先生出山,这事就好办了,要不千里送灵,铁链环怎么弄两截呢?

就这样,人们按照宋大人生前遗嘱,用铁链栓好棺材,用担杖抬着灵柩,北返宋璟故里。程老先生押着灵柩,从洛阳开拔,一路之上吹吹打打,走了一个多月来到邢州,那四样事儿没有出现。随即命人沿着邢州的城墙绕了三圈,那四样事儿还没有出现。程老先生知道宋大人是邢州南和县宋台村,便一路向东走去,途径南和县城,终于来到了宋大人故里。在宋台村,人们抬着灵柩转了九九八十一圈,那四样事,仍然没有出现。程老先生心燥烦闷起来,他喃喃自语道:“宋大人呀!宋大人,你出生在燕赵之地,难道非去南国不成?既然这样,那程某再送你一程。”他们不顾汗水淋漓,也不惧道路坎坷,攒着劲抬着灵柩寻找目的地。

这日,他们抬着灵柩来到了沙河县留容村村北,突然,凌空传来一声长鸣,循声望去,只见一只老雕飞到灵柩上空之际,嘴里叼的一条长蛇猛然间掉落下来,不歪不斜,恰好落到吹鼓手的大鼓上面,大鼓“咚”的一声巨响。老雕丢了长蛇,便依依不舍地扇动双翼,老么(俗语,一直)在灵柩上空盘旋;这个时候,有个赶集的老头,给女儿买了几朵花,怕弄坏了,就把花插在担杖上的窟窿眼里,担着担杖走到了灵柩跟前。程老先生一看,喜出望外,乐不开支,道:“长蛇击鼓,老雕扇动双翼,担杖开花,长蛇不就是小龙吗?应验了三样,可这铁链环也该断开了。”随后,程老先生命人拿来钉钉斧头,用力向铁环砍去并断喝道:“宋大人,你就在此地安葬吧!”铁链环应声断开。

宋璟逝世十二年后(公元749年),儿子宋浑时任御史中丞,他与手下监察殿中侍御史的颜真卿商量为其父立碑。二人议和后拟文陈奏皇上,就在此时,宋浑被贬官,流放贺州,此计划搁置。又过了二十一年,到大历五年十二月,宋璟的孙子宋俨,时任苏州刺史,又挥泪请颜真卿为其祖父写碑文,颜真卿怀着对宋璟的尊敬,很快答应了宋俨的请求。亲自撰文并书丹宋璟墓神道碑。

碑文部分内容如下:

有唐开认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

公七岁能属文,一遍诵《鹏鸟赋》。丁尚书认君忧,水浆绝口者五日。八九岁时,尝梦大鸟衔书,吐公口中,公吞之,遂乘而直上。倏忽惊寤,犹若下在胸间,自後藻思日新,襟怀益爽。年十六七时,或读《易》旷时不精,公迟而览之,自亥及寅,精义必究。明年进士高第,补上党尉,转王屋主簿。相国苏味道为侍御史出使,精择判官,奏公为介。公作《长松篇》以自兴,《梅花赋》以激时,苏深赏叹之,曰:“真王佐才也!”转合宫尉。长寿三年从调,判入高等,有司特闻,天后亲问所欲。公以代为唐臣,不求荣达,诡奏云:“家本山东,愿得魏之一吏。”遂手诏授录事参军,拜舞趋出。后异而召还,又手诏拜监察御史里行。寻丁齐国太夫人忧,服阕,筑室反耕,志图不起。俄而即真,迁殿中侍御史。同列有博於台中者,将责名品而黜之,博者惶恐自匿。翌日,公独正辞引过。天后悦而释之。迁天官员外郎、凤阁舍人、御史中丞,乃谓所亲曰:“吾比欲优游自免,不图要近。骤至於斯,其敢废所职乎?”乃悉心纳忠,无所回避。时张易之、昌宗兄弟,席宠胁权,天下侧目。公危冠入奏,奋不顾身,天后失色,苍黄欲起。公叩头流血,誓以死争。拾遗李邕奏曰:“陛下坐则天下安,起则天下危。”内史令敕公出,公曰:“天颜咫尺,亲奉德音。不劳宰臣,擅宣王命。”词气慷慨,左右震悚。遂俱摄诣台,庭立切责,二竖股栗气索,不敢仰视。自朝至於日昃,敕使驰救之,公不得已而罢。又令诣公谢罪,公拒之。後有惨恤,二竖来吊,公辞曰:“贵近不宜与执法通同。”假满,朝士慰公。二竖又欲序进,公举板迎揖之,不得成礼而去。神龙之兴复也,公实佐其谋,及当畴庸,让而不受,曰:“清宫问罪,事出五王。祀夏中兴,功归明主。非曰逃赏,谁敢贪天?”俄拜朝散大夫吏部侍郎兼谏议大夫,迁黄门侍郎。尝遇梁王武三思於朝,三思方欲言事,公正色谓之曰:“当今复子明辟,王宜以侯就第,何得尚干朝政?”三思惭惧而退,请急累月......

颜真卿书巜宋璟碑》,碑制巨大,四面刻,三面楷书,一面隶书,洋洋三千余言,碑文景星庆云,书法龙翔凤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