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惊慌失措91(2 / 2)

高力士连忙施礼,笑逐颜开道:“可不能这么说,陛下经营大唐四十年,开创了一代盛世,精力充沛,是一个胸怀大略的圣明天子。”

看这,不愧是内侍,净给主子捡好听话,净给顺气丸,这样的奴才,哪一个主子不喜欢呢?

这个晚上,君臣二人在楼上一直等到了子夜时分,也没有看到平安火。

高力士搀扶着皇上回到寝宫,皇上自言自语道:“坏事了,潼关弄不好失守了。朕可上他个舅子的当了,真不该逼着哥舒翰出关作战,郭子仪李光弼也多次提醒,要守城待援。现在想来,悔之晚矣!”

这时,不管高力士怎么解劝,皇上如梦方醒,老泪纵横,捶胸跺足,精神生想崩套。

用过早膳,唐明皇连忙召见朝廷重臣商量对策。

其实,早在安史之乱初期,宰相杨国忠就开始打算寻找退路。他以遥领剑南节度使的身份,指示心腹、剑南节度留后崔圆增修城池,构建馆宇,储备物资。故而,他当即提出“幸蜀之策”。

杨国忠这个想法,恰好跟国主唐明皇不谋而合。那年年底,唐明皇便任命十三子颍王李檄取代杨国忠兼领剑南节度使,以崔圆为副职,实际工作还是由他主管。这种筹备,就是下下策,是在为自己找退路做铺垫。

如今,唐明皇一直没有看见燃放平安火,便揣测凶多吉少,于大唐极为不利。杨国忠一席话,他连动动脑子都没有,便一口同意。

斯时,监察御史高适从潼关败退京师,更证实了前线一败涂地的现状。

两天后,杨国忠在朝堂召开会议。他惶惶然抹着眼泪,通报了当前的危难时局,还虚情假意征询参会人员,看看谁有良策。

一时间,会场出现了沉默现象。

这时,监察御史高适站起来,陈述道:“国难当头,我们更应该拧成一股绳,与敌人战斗到底。微臣建议,拿出国库财产募兵,协同御林军保卫长安,等待郭子仪李光弼等援军勤王。”然而,他的话可谓是孤掌,大家谁也不发声。

杨国忠见状,一个劲地吸溜鼻子,两眼泪汪汪。一向忠厚老实的副宰相韦见素连忙劝道:“杨大人,事情到了这一步,得赶紧想法子才是。再者说来,平叛屡屡受挫,我等重臣也有责任呀!”杨国忠听罢,吩吃得更厉害了,不时地起着鼻泡,他不能自已哽咽道:“人们举办安禄山快十年了,陛下总是不相信。今天走到了这样尴尬的地步,实在不是宰相的过错。”好家伙,这会他趁陛下不在跟前,倒会给自己解套,推卸责任。真他娘的,这不是胡嘞嘞呀!有人腹议道。不少怀有正义感的官员们,碍于杨国忠势力,敢怒不敢言。他们互递眼色,对他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就这样,这场会议在惆怅中匆匆结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