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1 / 2)

  他拿着笔,在白板上写了一连串的公式和数字,再继续写他的结论。陆骏和沈西今都认为这片草原就像是大海,暗坑礁石非常的多,哪怕路书再准确,车手和领航的配合再默契,也不能回避路上的诸多不确定性。他们更倾向于在这里控制速度和节奏,然后缩短进站时间,在下一个赛段进行抢夺。言外之意,这两条赛段不应该作为比拼场地的话对于他们来说性价比不高。

  林岩枫给出的思路是,事故概率是可以推算的,计算越准确,概率就越低。他仔细记录了赛前组委会对于各组车手和赛车的称重数据,在结合大家在场上的表现。重量、速度、惯性、阻力、弯道角度和坡度、赛段长短、避震调校……这些看似普通的数字经过打散和重新配比后都指向了一个结果。

  “你的意思是,MINI要保持102.23的速度通过而雪铁龙需要104.78?”沈西今问,“要准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陆骏说:“仪表没有这么做的,在这种情况下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林岩枫想了想,写道,数学没有“几乎”这个概念。

  沈西今说:“变量还是太多了,赛道每天的情况都是不同的,甚至只需要下一场雨,一切就要推翻重来。”

  林岩枫摇头,不会下雨。

  沈西今双手抱臂,他相信数字,但是他不相信数字等于真理,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世界上就不存在意外了。每个车队里的数据分析工作只是为了把车手在赛场上的感性操作落实到具象表现上,一组又一组的数据也许可以证明一个车手的平均实力,但已无法证明更多的东西。

  每一场比赛都是崭新的。

  这时,林岩枫又写出了一组数据。这是他对于明扬在短道赛发生的事故的推算。如果当时明扬的车速能降低1.2左右,既不会影响他的比赛成绩,也不会翻车。

  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大家对林岩枫的变态结论感到无措,1.2公里每小时的误差看上去简单,可真当坐在车里时那就是一瞬间的事儿,人不是机器,怎么可能控制到如此精准?

  “试试吧。”

  大家听到这个声音都很意外,第一个说话的人竟然是周楚?只见周楚起身拿另外一支笔在白板上写了“你确定吗”四个字。林岩枫点点头,把他在后续赛段上的计划安排如数写出,怎么控制速度,怎么分配轮胎,怎么把额外因素的干扰限制到最低……最后笔尖在板子上顿了一下落了个黑点,才再继续。

  但是要考虑性能极限,我认为在最后赛段的中段就要开始冲刺,这样一来路程较长,你们赛车目前的状况我不清楚,所以对于结尾的判断只存在于理论上。林岩枫如是表达。

  周楚思考片刻,回答:“那就把理论变成现实。”

  “我靠你不要抢我的台词!”明扬跳起来大声说。周楚把笔帽弹到了明扬的头上,明扬“哎呀”叫了一声,周楚问:“你做得到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