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百家之争1232(1 / 2)

  老尚书能够挺身而出,不畏艰难,敢于面对这些清流大儒的指责,敢于把华府放在挑战礼教的前沿上,那就是已经把个人荣辱放下了,把家族的得失放在大梁的后面。

  作为一个君王,圣人为了他大梁有这样不计荣辱的臣子而骄傲。

  掰扯开了说,大梁那是皇家的大梁,臣子如此呕心沥血为的也是他这个圣人,怎么不让这位九五之尊感动呢。

  老尚书用实际行动,感动了这位同样要作为的圣人。

  这件事情被拿到朝堂上来说,那些大臣那些有名望的大儒心里也是明白,圣人对此也是很倡议的,不然这种事情怎么会有机会被如此的大力宣传呢。

  可就此事不闻不问,实在有失文人的风骨。于圣人教导背道而驰。

  文人有文人的立场,要知道他们拜师的时候,不管是哪朝哪代,圣人像都要拜的。也就是说君王可以换,可这个文人的精神领袖一直没变过。相当于一种信仰。

  可这篇奏折分析的的确让人没有反驳之力。

  为了大梁的千秋万代,为了中原能够长盛不衰,人口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杜老丞相一人承担了来自朝堂上所有的阻力。

  老友一篇奏折,在圣人这里刷足了存在感,刷足了好感。可怜他老人家受苦受累不说,还要被大儒们各种批判,当真是苦也。

  接下来的几日朝堂都是震荡的,好几日的早朝都像菜市场一样,乱哄哄的,还有趴在朝堂上哭诉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不知道的以为这些大臣府上有了白事呢。

  对此圣人也一筹莫展,多少人家府上的老封君,都因为节烈被皇家推崇过呀。可如今这项提议出来,真的是自打嘴巴。

  别说那些朝臣哭,就是人家要个说法,你也得给呀。圣人捂着脑袋发愁。

  用老尚书的话来说,既然看到了制度的弊端,就不能为了困难而裹足不前,铲除弊端,那就是在我大梁的基础建设上添砖加瓦。让我大梁发展的更加稳健和谐。我们要迎难而上。

  当然了老尚书的这番话,完全是从他家孙女的口中听来的,用用还是很有道理的。

  圣人同样为了大梁的基础建设而努力。在忍者头疼。

  而如今只有杜老丞相在迎难而上。再次的舌战群儒。武侯当年也不过是站了一场,他老人家可是都连着半个月了。杜老丞相都为了自己的好口才而自满。从时间上来说,武侯都被比下去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