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洛阳城(1 / 2)

西晋洛阳皇城十二门,基本上沿用东汉旧城门,略作修葺,门名称有些变化。曹魏时,唯改汉平城门为平昌门。

西晋时,东垣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建春门(汉上东门)、东阳门(汉中东门)、清明门(汉耗门);南垣四门,由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汉平城门)、宣阳门、津阳门;西垣三门,由南向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汉雍门)、阊阉门(汉上西门);北垣二门,西大夏门(汉夏门)、东广莫门(汉谷门)。

城门有楼为两层,每座城门有三条通道,中间为御道,两边为平民百姓的走道,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御道两旁筑土墙,高四尺,公卿百官可以走中间的御道。十二座城门之外,都有桥横跨阳渠水上。

阳渠水源出于幽谷,向东注入城西北角的阳渠,绕城至建春门外又合二为一,向东注入洛水。洛阳城以外的道路,青槐掩映,绿树成荫。

宣阳门为皇城正门,门外直南御道东侧有三雍建筑,帝王效祀等重大活动多从此门出入。曹魏嘉平元年(249年),曹爽和齐王芳出宣城门拜谒明帝高平陵;司马氏乘机发动兵变,把曹爽和齐王芳堵在城外,自己屯兵于宣阳门外的洛水浮桥,卡住了出入洛城的咽喉。

灵台位于城南三里,东约一里是辟雍建筑,曹魏正始二年(241年)、五年、六年,齐王芳初通《论语》、《尚书》和《礼记》等书,就先后在辟雍祭祀孔子并以颜渊配。

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亲临辟雍,行飨酒之礼,赏赐太常博士、学土帛、牛、酒数量不等。

明堂位于灵台东,西晋泰始二年(266年),修复明堂。太康十年(289年)10月,重建太庙(即明堂),迁神主于新庙。

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夏4月,复立太学,置博士,依照汉制设《五经》课试之法。正始年间,立篆、隶、古文三字石经于太学前,又刊刻魏文帝《典论》等六碑于太学,时太学生达千人之多。

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外将是不能轻易进入都城的,正元元年(254年)9月,齐王芳调遣镇守许昌的大将司马昭西击姜维。昭率大军到达洛阳,停在城西平乐观。

齐王芳出阊阉门至平乐观检阅军队,左右力劝齐王芳乖机射杀司马昭,迫使司马师交出兵权,以剪除危及朝廷的后患。由于齐王芳犹疑不决,致使司马昭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顺利进城。

广阳门外还有射雉观和射雉台、斗鸡观和斗鸡台、修龄观,其西南有一小城,城内有厨琪垒和试弩坍,都是供皇室贵族取乐的地方。

东垣是城防的重地,建春门西对北宫,是宫门东出的要道,关系着北宫的安危,地位十分重要。门东数里有七里涧,有涧上石桥,又名旅人桥,亦称七里桥。泰始十年(274年)冬兴建,是我们最早的石拱桥。这座单跨半圆形拱桥,桥柱下圆上方,可通水,便于大舫船通行。

为了加强东城的防卫地位,东阳门内北面有将军府。将军府中有左右前后四军,左将军设置始于魏明帝,西晋沿袭不改。晋武帝初年置前军、右军,泰始八年(272年)增设后军,时满四军。五营校尉府也置于此,五营校尉是指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校尉,沿袭东汉制度。

将军府北为步广里,步广里北为太仓。太仓是皇家的御用仓库,袭东汉太仓旧址,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9月,由杜预督建而成。太仓通过建春门与城外常满仓遥遥相对,是晋朝皇需物资的供应地。此外,杜预还修建了常平仓,发明了“人排”以代替“马排”,还建议于孟津修建了富平桥,开人类史上黄河桥之先例,杜预因善于发明创造,时人称他“杜武库”。

太仓以西为武库,承汉而来,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冬10月,武库发生火灾,司空张华恐赵王伦和孙秀借机发动兵变,采取了先戒严后救火的措施,因动作迟缓,致使自古以来武库所藏的历代宝物,如汉高祖斩白蛇之剑、王莽头、孔子木屣等全被焚毁,还有可供二百万人使用的军事器械也荡然无存。同年12月丙戍日惠帝下诏重建武库,并从全国各地调拔武器以充实库存。

武库东为太仓,西薄皇宫,北连太子东宫,所以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武库有关。司马懿当年与曹爽争斗时,就是先占领武库,然后派兵出宣城门,据洛水浮桥断曹爽归路,而置曹爽于死地。

西晋末年,王弥、刘曜、石勒攻破洛阳,曾驻军建春门,扼守这个军事要地。

皇城东面鳞次栉比的楼观和达官贵人的宅院空前豪华,当年司马懿的住宅就坐落在这里,称为永安里。

宫城坐落偏北,城南多是官衙公署,为巩固宫城的城防,保障帝王的安全,魏明帝在宫城西边修建金墉城;西晋实,又在宫城与皇城之间加筑城墙,无疑使皇宫增加了一道屏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