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_分节阅读_第50节(1 / 2)

  许如意冷眼看着,她以为这是学习机会,没想到这东阳机床厂显然有事啊。

  等着上了车,这位陈干事就站在前面,给大家讲了讲东阳市,还有东阳机床厂的历史背景,许如意正认真听,郭海英就塞给她一份杂志。

  许如意低头一看,是一份《现代机械》杂志,而且最新一期的,她疑惑地翻了看,瞧了瞧,一眼就看到了目录上的一篇文章《设备的反复维修是最大的浪费》。

  内容许如意翻看了一下,他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机器可以通过维修来复原,但是不更换新的机器,会阻断技术的进步,导致产品落后,失去竞争力。

  所以他提倡缩短机器折旧年限,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尽快多上新设备。

  作者是东阳机床厂胡浩。

  而这胡浩不就是陈大明刚刚介绍的东阳机床厂的厂长吗?

第34章 三章合一

  许如意扭头看郭海英,郭海英冲她点点头,显然是故意给她看的,这是预先提醒许如意,东阳机床厂的态度是为什么。

  不过有这篇文章打底,许如意也觉得省厅派了专家团队来鉴定,胡厂长不露面只派了一位干事有些太针对了。

  ——许如意倒不是个以官职看人的人,如果没这篇文章,一切都好说,有了这篇文章,难免会让人心生疑惑。

  否则,领队卢楠就不会过去问询了。

  不过陈大明口才非常好,虽然许如意心里想着事情,也渐渐被他讲述的东阳机床厂历史吸引。

  这是一家有着80年历史的老厂子,建国前叫做东阳齿轮厂,建国后先改名为东阳机械厂生产相关机械产品,再于1952年扩建,改名为东阳机床厂。

  因此,这个厂子的设备都是老爷爷级别了。

  当然,陈大明没有直勾勾地来说,他只是讲了讲他们三次大修的故事,就让人知道了这些老机器有多麻烦——很多原有零部件都已经坏掉,又因为时间太长,没有原厂件更换,只能自力更生,工人们动脑子解决。

  但这样的大修带来的麻烦也多,刚修好是好用的,但过了几年,很快问题频出,精度下降严重,只能再修。

  但上一次的维修本就是勉力为之,漏洞上补漏洞,那是一次比一次难,一次比一次效果差。

  陈大明句句没提,故事里却句句说的都是他们要买新设备的想法。

  显然郭海英和卢楠听出来了,那几位教授……许如意感觉没听出来,都认真地听故事呢。

  这会儿还相互讨论:“那个立式磨床,不应该……我认为……这样效果更好一些。”

  许如意:……

  “你们这不是去机床厂的吧?”前排的卢楠突然说。

  许如意这才往外看,东阳市比肃南市稍微大一些,只能算是个普通城市。这会儿车子已经开了半个多小时了,进入了一条挺热闹的街道。

  恰好路牌一闪而过,上面写的是纺织路。

  这年头的街道命名十分朴素,那种贯穿全城的道路要不叫人民路,要不叫中华路,具体到小街道,则往往以厂名命名。

  像是燎原厂在的那条街就叫做机械厂大道,这个叫做纺织街,有没有机床厂不知道,但肯定有纺织厂。

  果然陈大明就说:“我们在去厂里之前,先去一趟东阳纺织机械厂。这是我们胡厂长安排的,他也在那里等着咱们。”

  哪里有没有提前说明,就拉着专家往别人厂里跑的?

  卢楠立刻就生气了:“你们这是要干什么?还尊不尊重人?”

  陈大明早就知道会生气的,这会儿只能讪讪地陪笑着:“已经到了,我们胡厂长就在厂里,要不先下去看看?”

  果然,车子已经停了下来,到了纺织机械厂的门口。

  门卫肯定过来问怎么回事,结果陈大明下去,不知道说了啥,大门把门开了。

  车子继续往里走,直接停到了办公楼门口,就瞧见那边居然正吵着架呢,声音很大:

  “你为什么不给我们用?”

  “我们这个机器都忙不过来,供不上你们!”

  “每次你们都这么说。”

  “你要的每次都不是时候啊。”

  这会儿车子门开了,陈大明恐怕也是第一次干这事儿,有些尴尬地说:“请各位领导专家先下车。”

  外面吵架的声音传进来更清楚了:“你们讲不讲道理,这机器是你们家的,但远远没达到设定的产能,你们闲着放坏了也不给我们用,这不白买了吗。”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我们是放着不用吗?我们是尽可能的开机了!”

  然后陈大明就冲着车门外喊了一声:“厂长,领导专家们都过来了!”

  于是许如意终于知道胡浩是哪位了。

  就是吵架里面斥责对方不给用机器的那位,五十来岁,胖乎乎的,眼睛虽然不大,但格外有神。

  这一看就是个精明人。

  陈大明一喊,他就不吵了,快步扭头迎了上来,冲着他们过来了,“真对不住,本来应该去接你们,可这不是有个零件要生产,就跑这边来了。”

  不等别人问,胡厂长就直接往下说起来了:“这事儿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我寻思反正专家们都是来考察我们厂的设备情况的,这也算是其中一部分,改日不如撞日,恰好瞧瞧。”

  都到这份上,你能说什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