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_分节阅读_第117节(1 / 2)

  实际上,这不是什么好办法,有时候,成交就是一瞬间,你把人请走了,再请回来,不会全回来的。

  “反正他们也有地方,不如让他们摆自己的东西的时候,顺便代卖我们的产品,一切都按着我们的出厂价来,这样,只要是来家居装饰区的,能更多的看到我们的牌子,也能在他们那边成交。”

  “同时也会引来不少流量,他们摆的其他东西,也有被光顾的可能。”

  “当然,我们会给与费用。”

  杨又春微微皱眉:“恐怕不好做,各省的展台都是很珍贵的,这次他们不上推车拉车,虽然是没理,但总归不太高兴,这个提议,八成不行。”

  许如意点头:“那就这样,跟他们说,我这个想法,一直到展会结束都作数。”

  许如意就是有这种不着急不烦躁,我想好了就一直往前走的劲儿,杨又春点头:“这也可以,让沟通的同志把这话带到。”

  从杨又春办公室出来,许如意又去了一趟陆时章的办公室,果不其然,他依旧不在,显然还在陪同甘部长,倒是小赵秘书瞧见她就说:“陆厅长叮嘱我,跟您说一声,早准备但不要抱太大期望。”

  许如意也知道,这本就不是小事,她也没准备一次成功。

  不过,这次的确希望大,所以两位厅长都让她提前有所准备。

  不过运营中心需要的人才,燎原厂可凑不齐,那二十位销售工程师,可是许如意机床技术服务厂的宝贝,她万万不可能分出去,只能等着拨人,所以许如意能干的,就是将想到想法落在纸上,形成切实可行的计划。另外则是,她联系了一下郭海英,问她有没有英文好的学机械的学生,她要雇人,而且需要不少人。

  英语人才还懂机械,在这个时候,本就是稀缺。

  郭海英以为她的量大是指三五个,哪里想到,许如意看了看这些专利,直接说:“二十位以上,待遇从优。”

  郭海英直接说:“你做梦呢。”

  许如意回答:“一天十块钱。”

  那边的郭海英顿时沉默了,来了句:“我收回刚刚的话,我觉得是我做梦呢,还挺美。行了,这事儿交给我。”

  但在此之前,她还跟丁茂生见了一面——这会儿,大部分的厂长都走了,剩下六七个,跟丁茂生一样,没有产品的春交会参会厂家。

  若是原先,他们肯定是着急上火。

  但是现在,一来这事儿他们签合同之前都报备过了,省厅是默许的,二来对许如意也足够信任,所以情绪都很平静。

  许如意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但也说明:“一切还是要看政策,希望有机会合作。”

  丁茂生他们一听就知道这事儿的好处——卖别的产品,是人家的成交额,可给许如意代卖,拿到的提成是真金白银自己厂子的。虽然不多,但都是白赚的。

  另外,比挣钱更重要的是,他们可是知道燎原厂去年秋交会一举成名,而且隐隐有所耳闻,许如意的手段了得,居然在最差的位置,引来了大批量的客户。

  虽然这个故事内容挺全面的,譬如许如意是用租赁推车的办法,让外商使用并了解拖车的好处,但细节没有啊,人家外商为什么用啊,你怎么推销出的第一台,怎么让人家愿意伸手用用呢。没有人说得清楚。

  可如果参与到其中,纵然今年燎原厂已经不需要从零开始,但是,他们相信,许如意肯定有的是办法,吸引到别人的目光。

  学到这个本事,比挣钱还重要。

  丁茂生他们立刻点头:“好,那我们也会尽全力促成的。”

  等着送了他们走,郭海英终于有了回音:“人给你找齐了,不过必须得是下班时间和周末,其他的一切你说了算。”

  许如意听着就不对劲,“你找的谁?”

  郭海英直接说:“学生们有这个水平的,寥寥无几,划拉划拉,在南河大学和工大中,从本科生和硕士生里面,一共找了八位,剩下的,我找的是老师,还有研究员。放心吧,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保证不会出错。”

  许如意半天没吭声。

  她是知道的,这年头老师的工资低,而且现在还不流行知识变现,像是郭海英他们给燎原厂定时上课,这就是最好的挣外快方式了——虽然有些奔波,但许如意大方啊。

  一般的老师们想要搞个副业挣点钱,只能写文章,不过许如意可是收了不少笔稿费了,她必须说——她当时想靠稿费养家的想法太幼稚了,根本不可能。

  一篇稿子千字几块钱是不少,但是三千字的稿子,又是这种学术性的,也就是她自带记忆,所以写的还多点,普通人根本写不了几篇。更何况,寄过去也不一定发表,定了发表不一定哪天排上,排上了刊物出来一个多月才发稿费,邮寄到手又要一个多星期。

  过年的钱六一儿童节能花上就不错了。

  产量少,速度慢,只能偶尔补贴家用。

  只是没想到,她这么少的工资,居然能请到专家——郭海英不是个喜欢说大话的人,她说专家,绝对专家。

  果不其然,等着周日见了人,她才发现,个顶个的都是人才,什么研究工艺的,研究电机的……总之,全部对口,这群人,别说给她当翻译了,就是给她当顾问,也都够格了。

  不过,她没瞧见熟悉的人,譬如雷大诺他们,甚至郭海英明明说着这价钱跟做梦一样,她也没在其中,只是起了个中间人的作用。许如意问:“我记得雷老师他们都英文很好,怎么没报名?”

  郭海英说:“这个我找了很多人,其实有这个本事的老师还有,但是大家都很谦让,第一是先让学生来,孩子们上大学不容易,他们挣点钱手头宽裕,吃点用点就松快点,正长身体呢!然后才是老师们,我们都跟你们长期合作,每个月挣得比工资都多,可富裕呢,怎么能都占上呢。事实上,我们院里好几位老师都合适,不过,”她小声说,“这几位老师家里比较困难,优先他们。”

  许如意只觉得心头梗的难受。

  更何况,她这边情绪还没下去了,岁数最大的童先鲁老师,居然跟她这么说:“许厂长,我是他们非塞进来的,其实我岁数大了,干活也慢,如果有了合适的人选,我可以退出去吗?”

  许如意刚刚可跟郭海英把几位老师的底细都摸清楚了,这位童老师,是建国前的华大毕业生,是专家中专家,不过家里拖累比较大,他的儿子瘫痪在床,由他的妻子照顾,一家三口都靠他微薄的工资生活,可是每每有这种机会,他都是让给学生们。

  许如意直接说:“如果有了合适的人选,我这里人正不够呢,您只管带来就行。我可知道您的水平,我需要帮我把关。”

  童先鲁立刻点头:“你放心好了,这是咱们国家的专利,我们一定不会出错。”

  许如意怎么可能不相信呢,她只是花钱请翻译,并没有出到专家的钱,可是,那些翻译好的稿子,她拿过来看,却是各个精准无比,如果是她来干,也就是这样了。

  她问了问才知道,原来,虽然来自不同单位,但老师们都熟悉,很快就组织了起来,为了保证正确率,他们两人一组,一个老师带一个学生,每篇翻译,都要经过两个人的手,改过后才最后到了童先鲁老师手里,再由他汇总审阅。

  给许如意的,可是三校之后的稿子。

  要知道出版社出书,也就是三校了。

  这个工作量,这个认真的态度,许如意觉得自己已经碰到过太多让人感动的事情了,可是还是眼睛湿了。

  更厉害的是,有些发明,老师们居然会找到更好解决的办法,进行优化,许如意干脆和童先鲁他们商量:“你们给我们当顾问和翻译吧,我聘请你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