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_分节阅读_第351节(1 / 2)

  *

  而见到卢照邻后,姜沃再次感受到了初唐四杰全图鉴的圆满感。

  都不用等滕王阁了,可以先登庐山,庐山诗写起来。

  在这星子镇上,看庐山更清晰了。

  姜沃从开着的窗户望出去,远见庐山:若说庐山诗中,她最熟悉的,还是李白那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姜沃便是在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前,与婉儿讲起了一位帝王的政令。也是她接下来要端给江南西道世家的‘大菜’之一——

  汉武帝的‘告缗令’。

  若要说明何为‘告缗令’,不得不先说一说它前一道政策‘算缗令’。

  汉武帝时,因屡征匈奴国库有虚,为充实国库,武帝看上了富商大贾,准备宰一波肥羊弄点钱。

  说来,先礼后兵这一招,谁都会用,包括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开始也是想‘礼’一波的:他带头捐出了自己的少府(小金库),然后期待着这些掌握大量财富的商贾,能主动为国捐一波军费。

  然而,毫无动静。

  白捐了自己私房钱的汉武帝:好的,朕的敬酒不吃,那就吃罚酒吧。

  很快,在桑弘羊和张汤的一并筹划下,汉武帝出台了‘算缗令’,商人每两千文中要交一百二十文的税(因汉代一百二十文是一算,故名‘算缗令’)。

  不但银钱要交百分之六的税,而且商户家的车、船也都要抽税。

  百分之六的税率,其实并不高。但人性多半如此:如果一开始,只拿到百分之九十四的钱,其实也就算了。

  但如果钱已经百分百到了自己手里,再交出去百分之六,尤其是按财富总数来说,百分之六又是一笔不小的款项,那很多人就不舍得了。

  正如此时世家。

  对他们来说,哪怕心知肚明是违背律法的。但这些土地已经侵占到手了,再让他们主动吐出来,就不舍得了。

  *

  说来利益真是世界上最实在的东西,什么礼法、道理、大义,甚至律法,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往往只有少数人把持得住,会遵守。

  因此哪怕是汉武帝之皇威,在出台了算缗令后,一开始也并未收到多少银钱:毕竟汉代也没什么透明的收入记录系统,都靠商户自己报收入交税。因此,富商们多‘藏匿其财’,不肯按数交钱。

  藏匿真实钱财数目,不肯主动交百分之六是吧?

  于是在算缗令之后,汉武帝很快跟上了‘告缗令’——鼓励揭发,如果被揭发了‘隐藏财产’的富户,就直接没收全部家产,还分给告发的人一半!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何况还有巨额奖励。

  于是很快,隐匿钱财的富商巨贾之家,均被告发,效果斐然:“得民财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1]

  针对世家量身定做一版告缗令。这就是姜沃给他们准备的第二道大菜——比起来,滕王只属于标志性前菜。

  只有滕王先站出来揭发几家,才会有人敢于继续揭发:有了带头的,就不怕没有后来者。

  不过,姜沃今日要教给婉儿的,并非是她早就学过的汉武帝政令之一,而是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

  “婉儿已经读过《史记·平准书》,觉得告缗令如何?”

  婉儿认真想了想,先将告缗令使国库充盈等看得见的好处说出来,之后又道其弊:“可亦如司马公所言,自此后,民多以举告得财易,‘不事畜藏之产业’。”[1]

  确实,告缗令也自有其弊端:检举旁人得钱多么容易,且若是自家辛苦积攒钱财,还怕被人举告了呢,还不如直接躺平。

  因而明明是为了更好的税收而施行的政令,但长远来看,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和税收。

  告缗令就如同药。

  是药三分毒,且人也不能长久的拿药当饭吃。

  于是施行数年后,武帝也终究废除了告缗令。

  *

  姜沃取出一枚常用来起卦的钱币,放在婉儿手上,给她看,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

  在如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前,姜沃很认真对她的弟子道:“婉儿,世上没有一劳永逸之政令,告缗令在武帝当年合用,可解燃眉之急。”充盈了国库,解决了当时‘官府大空’的窘迫,更为抗匈奴提供了银钱保障。

  “今日师父或许也要拿来用一用。”通过旁人的检举告发,令世家好生放放血,毕竟指望他们自觉自愿交出侵占的土地是不可能了。

  “但有立竿见影之效,并不代表就是百世不易之法。”

  正如婉儿说的,告缗令亦留下了弊端。

  姜沃郑重道:“所以婉儿,不要害怕改变。尤其是不要害怕改变师父的决定。”

  姜沃看着眼前的孩子:她相信,将来婉儿也会立在朝堂之上。

  自己应该是她的引路人,而不该是阻碍。

  师徒名分,有时候天然带着一种礼法道义的压制,就像皇帝刚登基时,被人各种以‘先帝’谏言,请其无改父之道。

  或许将来,也会有人用她来针对婉儿。

  姜沃希望,自己不是束缚住婉儿的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