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迎新序曲42(1 / 2)

冬日的燕京大学校园,一片宁静中蕴藏着变革的脉动。

金黄的落叶如同岁月的碎片,铺满了林荫小道,每一片都在寒风中舞动着,似乎在诉说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盼。

阳光穿透了稀疏的云层,洒在古老的教学楼上,给这寒冷的季节带来了一丝温暖。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时代背景下,77级经济系政治经济专业的学子们正忙碌着准备一场别开生面的英语剧——《迎新序曲》(TheRegisterForNewStudents)。

王澍,作为发表过多部作品的人,毫无悬念地被推选为这次英语剧的剧本负责人。

这份重任让他既感到无比荣幸,又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表演,它更是一个在78级新生面前展现77级新生活力和创造力的绝佳机会。

尽管77级和78级并非同一批新生,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他们在同一年踏入了燕大的校门。

在无形之中,两届学生之间不免产生了一些比较与竞争,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儿,不愿在这场无形的较量中落于下风。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谁也不愿意落后。

与其他人不同,他们或许偏爱图书馆的宁静和教室的学术氛围,但王澍更喜欢宿舍的自在和舒适。

当然,如果能有王硕和史佚生的陪伴,他也愿意踏出宿舍,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只是现如今,王硕和史佚生两位,估摸着是没那闲工夫了。

王澍心里明白,他们各自肩上的担子重着呢,哪还有空儿像往日那般悠闲。

回想起大领导之前交给他的那些考验和试炼,王澍不由得苦笑。

那些任务,他可没真刀真枪地自己上,而是巧妙地“外包”了出去。

毕竟,从零开始办个刊物,那难度可不是盖的,既然如此,何不借力打力,借鸡生蛋呢?

那段日子,王澍可真是愁云密布,眉头紧锁。

直到有一天,王硕兴冲冲地跑来找他,说他那部心血之作终于完稿了,正准备投给《未名湖》。

虽不至于有稿费进账,但好歹那也是个不错的平台,王硕为此还自得其乐了好一阵子。

可谁承想,王澍一听这事儿,眼珠子一转,便把王硕的稿子要了过来,递给了《燕京文艺》。

那部小说名为《等待》,一部篇幅不长的短篇佳作,叙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动荡年代里的温情故事,故事的主线紧密围绕着一个名叫小丽的少女,以及她那波折重重的家庭生活——

“小丽的母亲对她管教非常严格,不允许她和朋友们玩耍,也不允许她阅读除了课本之外的书籍,这使得小丽感到非常压抑和不满。她渴望着自由的呼吸,向往着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份渴望似乎总是遥不可及。

某日,小丽偷偷翻阅了哥哥偷偷藏起来的《安娜·卡列尼娜》,不料被母亲逮个正着,家里因此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母亲心里那个急啊,怕小丽被不良信息给带歪了,还担忧外面那些不三不四的流氓。而小丽的父亲,相比之下就显得开明许多,他坚信应该支持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引导。

一次家庭的争吵中,小丽终于爆发了,她激动地向母亲表达了自己对这种严格管教的不满。她觉得自己的自由被束缚了,作为年轻人的快乐生活也被剥夺了。父亲在这场争执中站在了小丽这边,他理解小丽的感受,并指出这个时代对年轻人的成长确实构成了阻碍。他向小丽承诺,他会尽自己的一切努力,让她和她的同龄人重新找回属于他们的幸福时光。”

除了王硕别开生面地用女孩子的视角来叙述,别的倒也没什么特别新鲜的。

故事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社会紧张和文化生活的贫瘠,同时也勾勒出了一个家庭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矛盾与冲突。

小丽的故事,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的挣扎和感受,代表了当时许多年轻人的心声。

故事的结尾,小丽和她的家庭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期盼着社会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生活的复兴。

当然,作为铁哥们儿,王澍和史佚生自然得好好夸夸他。

史佚生评价起来最为严肃认真:“这部作品让我深思,它不仅仅是关于家庭和成长的故事,更是时代、社会与个体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缩影。小丽的挣扎和渴望,她母亲的担忧与保护,父亲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都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冲突和代沟。这故事展现了人在逆境中对自由和知识的渴望,以及在压抑环境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局限,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困难中寻找希望和光明。这是一部值得我们细品的作品。”

而王澍的评价则稍显轻松:“这故事挺有意思的,小丽这丫头,完全跟你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特别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她妈也是,典型的那个时代的人,紧张兮兮的,生怕孩子学坏。不过说实话,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也确实够压抑的,连看个《安娜·卡列尼娜》都能闹出大动静。这故事的真实感,真实到让人心疼。小丽的叛逆,她爹的开明,还有她妈的无奈,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总的来说,这作品挺打动人的,尤其是对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

王硕听到王澍开头的那两句,差点儿就要跟他急了,幸亏王澍后面的话又让他平静了下来。

这俩哥们儿,一个严肃,一个幽默,但都对王硕的作品给予了真挚的评价和认可。

虽然以王澍的目光来看,是写得差点意思,可《燕京文艺》那边还是很给面子地收了,虽然只给了个新人的稿酬——千字四块钱,但好歹这作品也有五千多字,算下来也有二十来块钱呢,这年头,二十来块钱可不是小数目。

好吧,王硕对这点小钱还真没放在心上。

一点拿到稿费,他就嚷嚷着邀请王澍和史佚生一家去东来顺搓一顿,幸亏有人拦着他,不然这点钱哪够他挥霍的。

不过王硕也完全没打算省着,下馆子不成,他干脆直接杀到市场,买了一大堆食材,回到他们那温馨的小院儿,准备自个儿在家涮火锅吃。

可说实话,他基本上就只负责买和吃,其他的活儿,他那是一概不沾手。

说到这点,王澍和史佚生这两位,也是半斤八两,对于涮火锅这事儿,他们仨的手艺仅限于张嘴吃。

其他的活儿,比如切菜、调料、烧火,全指望着史父和史岚来张罗。

这仨人,一个劲儿地在那涮火锅,吃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硕子,你这筷子别老往肉那边伸,也给蔬菜留点余地啊。”史佚生一边说着,一边往锅里扔了几片白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