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寻觅和重启9(2 / 2)

全隽反击说:“你自己呢?你写信给人家了?”

尚清马上说:“我报到的第二天就写信,寄到卫生学校了。”

沙杨说:“通通信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奢求什么,心里要准备接受变化。”

全隽顶上去对沙杨说:“你就没有要写信的人?”

尚清马上说:“他写什么信?人都在这里。不过我看他总是在回避这两个人。”

沙杨回答道:“我早说过了,我与她们没什么。而且在读书期间我不会去招惹女同学的。我希望你们也一样。与女同学纠缠,会使人不踏实的。”

向葆则说:“我是珍惜原来的那份感情的,但也由不得我。人家上了师范学校,出来就有工作了,保不住会不变心,只得听天由命。”

沙杨说:“友谊要保持,其他不强求。”

说着说着,前面有一座桥在迎接他们。桥头立着一座牌坊,牌坊上方题着“望峰桥”三字,是魏碑体,苍劲有力。牌坊两边有一副对子:“上智者立志苦读经书,下愚者通灵名上天榜。”桥面两边是石板扶栏。站在望峰桥上可以望见耸立于东屏山最高处的尖塔。过桥,就可以看到一潭,这潭叫杏花潭,潭水清澈。杏花潭呈现葫芦形,外大内小,造型美观。杏花潭边原有学堂,被称为杏坛,故该潭称为杏花潭。现在潭的边上种植了杏树,春天杏花开放时,与旁边桃林的桃花相映,艳丽非常。

他们来到潭边,看着清澈的潭水,潭水中游鱼悠忽,静静地浮沉于潭中。潭中还有衰败的荷茎和荷叶。他们约定一定要在荷花盛开的时候来赏荷花。潭边有二个亭子,他们就向亭子走去。先到靠外面的亭子前,这亭子叫观鱼亭,观鱼亭是飞檐翘角的六角亭,亭内有六角形的石桌,每方配有石凳。六根亭柱上有三副对联。都是宁都名士题写的。

一副是:自在虚心思圣训,舒怀清欲读鱼游。

另一副是:日清月朗鱼跃空明,谷静人闲神合天仙。

再一副是:鱼戏杏花天上云,竹抚翘角水中景。

读了这三幅对联后,他们四人进行比赛。比赛分两步,第一步读联,第二步默写,看谁记得最多,写对最多。比赛开始,大家都开始读对联,当有人报告读完后,算是读联这一步结束。接下去是第二步,大家各自默写对联,有人报告写完后,第二步结束。沙杨第一个报告读完,第一个报告写完,默写出三副,但有三个别字。尚清默写出二副,没有别字。向葆默写出二副,错别字四个。全隽默写出一副,第二副没有写完,结果显而易见就是沙杨第一,尚清第二,向葆第三,全隽垫底。全隽不服,提议看完另一个亭再比。大家都赞同。于是四人就转到另一个亭。

另一个亭在杏花潭东端的边上,更靠近山谷,叫读泉亭。读泉亭是圆顶亭,亭的边上有涧水流过,亭内有四方石桌,每方配有石凳。象征天圆地方。圆顶由八根圆柱支撑。八根圆柱上则有四副对联。来到读泉亭,马上各自读联,不像在观鱼亭起初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嘻嘻哈哈地读的,在这里不一样了,大家都各自放在心里读,不出声。第一个报告读完的依然是沙杨,接下去各自默写。沙杨默写出四副,错误三处。尚清默写出三副,错误二处。向葆默写出三副,错误三处。全隽默写出三副,三副都没有错误。这样就没办法评出名次,因为事先没有确定出如何评判写多有错和写少而无错的排序。

全隽很自负地说:“你们快是快,但准确率不够。我虽然慢点,但准确。”

沙杨回答:“我们需要的是既快又准确。以后都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接下来大家把四副对联写下来,约定,根据对联内容各人写一篇作文,下一次交流。这四幅对联是:

“山高草木茂,涧曲泉声清”;

“清韵入筝明写月,幽泉出石暗投江”;

“立德果行有圣贤,源出仙掌;读泉心语耀玑珠,旗展东屏”;

“瑞塔掩画楼古今贯通成幽境,时贤效先圣义利和合胜桃源”。

写下对联后,他们就不想再走了。沙杨提议:“我们就坐在这里读书吧!接受古圣先贤的训导。”

尚清马上赞同,他说:“还有美景可欣赏,多好啊。比在校里好多了。”

全隽心志不低,居然说:“但愿日后能在这里添上我们的一笔。”

向葆却淡淡地说:“我没有这野心。其实何必非要在这里添一笔?”

沙杨反问道:“向葆的目标更高,你打算在哪里添一笔?”

向葆马上辩解道:“我没有要在那里添一笔的志向,我只想离开大山。我不是鸿鹄,我是燕雀。”

沙杨伸了伸懒腰,用双手浴浴面说:“人是要有点理想的,但不一定要在某个地方添一笔。因为这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主观愿望和努力未必能如愿。”

全隽坚持说:“当你成名了,就有人请你添一笔了。”

沙杨满不在乎地说:“那倒不一定就在这里。还是向葆说得对。不过,据我看,你们现在老是在女同学身上打转,我看这一笔难得添。”

尚清却说:“你要相信女同学能够激发你的潜力。”

向葆支持尚清,说:“有道理,我也有体会,我觉得我不学好,方琴就不会喜欢我,我就努力学习了。当然,现在还是集中精力学习要紧。”

全隽静静地,用手一指说:“你们看文怡来了!”

大家齐刷刷抬头看,用目光四周搜寻,没有结果。沙杨就说:“全隽什么时候学会撒谎了?你是想多了,出现幻觉了吧?”

全隽大笑,接着说:“我是试试你们,有女同学来这里时,你们是什么反应,原来是如此希望女同学出现的。”

沙杨说:“你就是说别的什么人来,或者男同学来,我们都会看看的,这与希望不希望无关。”

全隽还是不服:“等着,女同学真的来了,看你们高兴不高兴。”

尚清严厉地说:“别多说了,开始读书。”

四人就在这亭子里开始了各自的学习,主要是做题目,看书,没有讨论,静静的。

学了大概二个小时左右,可以吃午饭了。他们就吃馒头喝开水。

午饭吃过了,他们各自活动,沙杨看对联,尚清观鱼,全隽去杏林南边的桃花林走走,向葆则去了抗战纪念林。

中午时分,公园里人很少,没有碰到熟人。各自活动了近一个小时,他们又集中到读泉亭,开始学习。

向葆说:“说也奇怪,我走了那么多路,也碰不到熟人。”

全隽说:“我特地去桃林,我认为那里可能会有熟人,也没有。”

尚清有点不高兴地说:“你们怎么唯恐别人不知道我们在这里学习?”

沙杨也说:“尚请说得对,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里学习才能清净,否则会被人说东道西的。”

正当他们准备继续学习的时候,有一个人出现了。还是全隽首先发现的,他大笑着叫:“沙杨,沙杨,有一个人出现了,你看不看?”

沙杨头也不抬地说:“公园里就会有人的,有人来我就要看,怎么专心学习?别多嘴,学习开始了。”

尚清和向葆都笑了。向葆问道:“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那人回答:“我找你们一个都找不到,我就独自来公园走走,原来你们都在这里学习,好事也不告诉我。”

沙杨一听,来的人是裴筠。于是就抬起头来,笑着说:“你吃过午饭了吗?没吃我这里还有馒头。”

裴筠随口说:“馒头就馒头吧,回去也没有饭吃了。你们有活动都不告诉我,太令人心冷了。”说着接过沙杨递过来的馒头和水壶,吃了起来。

四位男士也没有立即进入学习状态,而是议论起来了。

全隽特地不问沙杨,而是问尚清:“尚清,你感觉怎么样?向葆是很高兴的,我看出来了。”

尚清轻声说:“别胡说八道。”然后指指沙杨,轻声说:“他不高兴的。”

沙杨看他们三人轻声说什么,就问:“你们嘀咕什么啦?看到女同学就高兴了吧?证明了自己的论断正确了吧?”

尚清马上回答:“没有,没有,我们觉得裴筠说得对,我们应该让她一起来的。”

向葆接着说:“下一次,裴筠一起来。”

全隽则说:“我就不说话了。看着办吧!”

裴筠反而说:“沙杨是不希望我来的。生怕我影响了他什么。我还是不来为好。有无数女同学盯着沙杨,为了不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还是离你们远点好。”

沙杨轻声地应了一声:“说什么呢?谁盯着我。不来也好,否则太显眼了,会被人说闲话的。”

听了沙杨的话,裴筠露出了很不高兴的样子,说:“谢谢你的馒头,为了不辱没你们,我回去了。”裴筠说完就走出了亭子。

向葆马上挽留:“你多心了,我们一起学习,又不是干别的什么。下午先一起学,下次一起来。我们都有书,你想看什么就拿什么。”

尚清和全隽也挽留。沙杨还是没有说话。

裴筠似生气非生气地说:“既然你们三个都欢迎我,我就留下,凭什么就要看他的眼色。”

这个下午,四男一女五个人转移到观鱼亭,继续学习,直到晚饭时分,他们快速赶回学校。他们不能误晚餐和晚自修。

在路上,尚清问道:“如果回去吃饭迟了,沙杨请客,你们同意吗?”

大家都表示:“同意。”

沙杨则顺水推舟:“别说迟不迟,就我请客,一碗光面!”

向葆说:“这就是美食了。”

这五人在宁都饭店吃过光面后,沙杨说:“等一会,我们要分散走进学校,否则就惹麻烦的。”

大家赞同沙杨的话,这五人分散开来走向街道两边,然后各自走向学校,赶上了晚自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