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2 / 2)

李卫一听这番掏心掏肺的话,眼泪差点没掉下来,语带哽咽地说,

“皇上,您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今生就是做牛做马也报答不尽您的恩情,来世结草衔环继续为您效命。”

“好了,今天咱们君臣这是怎么了,还没有说正事就先感伤起来了。不说这些个不开心的了,正事还有一大堆要办呢。”

雍正率先清醒过来,深夜召李卫前来,可不是哭鼻子、叙旧情的。

“刚才朕说了一半,今天在圣祖驾临过的牡丹台召见你,就是想告诉你,一定要办好我旨意里已经告诉过你的第三次千叟宴。把这个圣祖多次叮嘱的德政传承好,把朕赓续敬老孝亲优良传统的心意昭告全天下。”

雍正想到了十三年前,自己的父皇在乾清宫,一边仔细看着《千叟盛宴图》,一边嘱咐自己和弘历,以后无论谁当了皇帝,都要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千叟宴。

后来,在驾临牡丹台时,还是他们爷孙三人,康熙皇帝又一次提到了适时举办千叟宴的事,可见对这件事情是多么的上心和重视。

“请圣上放心,我一定竭尽所能办好这件教化人心、德布天下的大善政,把您敬老孝亲的心意传达到普天之下、率土之滨。”

李卫这些年来,被雍正耳提面命地教育着,还真是读了不少的圣贤之书,连书上的一些文词都可以灵活运用了。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雍正看李卫有这样的可喜变化也十分高兴,不停地点头,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臣今天进园子前,已经见过了张东官,转达了圣上的旨意,让他务必把这次千叟宴的菜品、食材搞好,既要隆重热烈,又要节俭务实。”

李卫回味着今天晌午刚在海淀镇吃到的宫廷火锅天下无匹的绝美味道,意犹未尽地向雍正奏报。

“好,你办事利落,朕心中欢喜的很,你没有辜负了朕这么多年的悉心栽培,朕也不会辜负你的。”

雍正这番话,把快意恩仇的真性情展露无遗。

他从来就是这样,在批阅奏折时嬉笑怒骂,不一而足。

李卫突然想起已经死去十年的年羹尧,心情复杂起来:这位好友的离开,正是雍正皇帝快意恩仇的集中体现。

雍正曾经在年羹尧的奏折上朱批,“自你以下以至兵将,凡实心用命效力者,皆朕之恩人也。”

“恩人”二字出自皇帝之口,又黄纸红字地写在奏折上,翻遍史书也只有雍正这样干过。

从这一件朱批上就可以看出,雍正和年羹尧二人之间的君臣之谊不可谓不厚。

可是功高震主的年羹尧恃宠而骄,很快膨胀的飞上天了,连田文镜、李卫这样的好友兄弟的善意提醒都当成耳旁风。

结果呢,被这主儿以九十二条大罪赐死。有人说是“自作孽不可活”,有人说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反正朝野上下说什么的都有。

就是之前说好的“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美好期许没有实现。

古人总讲“慎终如始”,这么感人的开始,以这样悲惨的结局收场,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李卫在暗室独处时,经常想到这件事情,提醒自己夹着尾巴做人,以年羹尧为反面例子,永远忠于雍正皇帝,鞠躬尽瘁报答浩荡皇恩。

“又玠啊,除了办好千叟宴,朕还有一件顶顶紧要的差事交给你办。”

雍正凝重的语气惊醒了正在胡思乱想的李卫。

“请皇上示下,臣一定肝脑涂地、不遗余力去办。”

“最近,民间的会道门闹得越来越凶,都渗透到京师直隶一带了。据说这宫内外,都有这些个邪教组织布下的眼线。所以,朕这次不仅仅调你回京就任直隶总督,还要兼任刑部尚书,负责全国的缉盗、捕匪。筹办好千叟宴和忝灭邪教组织一明一暗、一正一反两件事情,你都要上心办好才是。”

雍正看着李卫被岁月小刀刻蚀的也已经不再年轻俊朗的脸庞,语重心长地叮嘱着。

“是,圣上。臣一定谨慎从事,不辱使命。”李卫感到身上的担子重如千钧,但是心中却并不沉重。

一是在他的胸中,成为一代名臣的抱负越来越强烈;二是信任无价,这是雍正的重托,使他又有了施展才华的重要机会。

“为了你便于办差,朕今天把一个莫大紧要的秘密告诉你。”

李卫听完后,既兴奋莫名,又不寒而栗,后背上直冒冷汗,脑门子上的汗珠在摇曳的烛光中晶莹可见,也分不清是热的还是吓的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