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三月,长安33(2 / 2)

于是在征求了各个组的意见以后,决定在村子里先草草的建个大食堂,打算先搞大锅饭,解决村里人吃饭的问题,没想到这一举措得到了全村人的一致好评,他们也觉得日子太忙了,如果食堂做起来后,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事了。

这被外村的人看到后,还推举了一个人过来询问,可不可以也在食堂里吃饭,李想答应了他们,如果想吃也可以来,饭食的钱会从工钱里扣。

为此,赵四叔的得意弟子带着其它弟子一起做了很多竹签,在上面刻上了符号,外村的人来食堂时,就可以凭着竹签上的符号来扣除相应的工钱。

就这样,忙碌到了三月初的时候,六个村里主要负责的人彼此对账才发现,村里的大食堂也挣钱了,颇有种意外之喜的感觉,毕竟食堂可是顺带解决了村中老人无事可做的尴尬,算是给村子里的老人下岗再就业了。

进度最慢的当属泥瓦匠的瓷窑了,当初本着不浪费时间的原则,瓷窑又有着广阔的前景,当时起窑的时候,就一口气做了三个窑,如今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经过了很多次的尝试,还是没能烧出让李想满意的瓷器,搞得瓷土都快不够用了。

可蓝田县本身是不产瓷土的,现在用的瓷土是李想拜托夏阳县(今韩城市)的行商运来的,往来两百多公里,价格可不便宜,所以瓷窑也是目前杨家村所有产业里唯一处于亏损的存在,对于村子来说算是个坏消息。

当然,工分还是照常计算的,各项所需也是照常兑换的,这让负责瓷窑的这一群人在领物资的时候脸都红的像被火烧了一般,模样很是羞愧。在那之后更是废寝忘食,用尽了各种方法,一心扑在在瓷窑上,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完美的瓷器。

瓷窑这边暂时没有进展,负责制作毛皮成衣的刘婶那边,传来了好消息,由于乡长的老相好去往长安之前,带走了两件制作好的毛皮大氅,在前几日的时候,乡长收到了她让人捎来的口信,说是长安城里有贵人买下了两件大氅,出手很是阔绰,所以她来询问是否还有样式更新的成衣,伴随着口信一起捎来的还有那两件大氅的银钱,可能是出于关于之前那件事的某种羞愧心里,竟是分文未取。

其实关于之前的那件事,李想自己是没什么想法的,毕竟那没给自己带来什么损失,而张麻子也亲自来找过自己,说明了事情的原委,确系是身不由己,李想虽不是圣人,却能理解她的不容易,所以从未想过追究,毕竟,蓝田县令都已经帮自己把菊香楼收拾过一遍了,还有什么不能过去的呢?

且不说蓝田县那边的毛皮成衣本就没有打开局面,如今乡长的老相好既然能在长安城有这种路子,那不如还是让她负责,再多给她些分成就好,至于如何去做,他是一概不管,就让张麻子去跟她说说便是。

张麻子自从相好去往长安以后,虽然整日被事情忙的白天无暇多想,可是独自一人的时候还是难免落寞,说来张麻子也是知命之人,表现的却像是个痴情的情种,李想在偶然间看见他的落寞也不知该如何劝慰,如今有这机会也是正好。

这不,收到了口信之后,李想便拜托他带着制好的成衣,让几名村民一起随行出发前往长安了,顺道还可以去打听一番,为接下来的瓷器生意探探路子,盘下一家店面准备一番也好。

毕竟,长安可是个好地方。

刘邦都住进长安城了,长安城以后的生意可想而知有多大,所以早做准备才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