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历史回顾——“绞杀之战”(上)(1 / 2)

南方宪皇帝三年,北方奉诚可汗十九年。

历经“亲军之战”“囚龙之战”后,两头受伤的“斗兽”黯然的退场,在暗处舔舐看自己的伤口,同时也在时刻注意观察对方的破绽。因为他们都自信的认为看到了对方的“软肋”,只是需要等待时间,让对方的“软肋”暴露在自己眼下,从而寻找合适的契机,然后在主动出击。

双方最高统帅在撤退回到后方驻地之后,是否会怀疑自己撤军的决定?是否对这场战争的未来产生疑虑?是否会在深夜困意来袭时看到一张张血染的脸?是否会听到那一声声哀嚎?是否会感到绝望的气息?……为了这个帝国的荣光,为了显示强硬立场,为了所谓的虚荣心,为了权力的平衡,为了将贪婪变成现实……这一切还来不及思考,因为“对方的虚弱”已暴露在眼前……不首先出击,必然会陷入被动,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

双方均基于战场的事实作出以下判断,“在历经两场战斗之后,双方的精锐丧失殆尽,新的后备力量尚未形成实质性战力。此刻对方正处于虚弱状态,要是有一支有生力量深入敌方腹地进行破坏与战斗,那么对于对方内心的震慑是非常大的,这种心理的震慑和影响将会迅速蔓延到边境的军队,如此一来,内外联合下将迅速结束战争。”

理性逻辑的思考与判断,总是显现如此的诱人与完美,双方同样的思考与行动,带来了新的一场“绞杀”。在精锐尽失的前提下,双方迅速调整部署与作战策略,对于新补充进来的新兵更多要求于阵地防守的能力训练,确保阵地及关口(通道)在我方手中;对于经历多次的老兵进行重新编排,以确保在野战中能够有效发挥进攻的力量。

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在死神的镰刀下寻找生存的机会。多一次的训练,也就多一丝的生存希望;战场上没有人会在举起屠刀时在思考“杀”还是“不杀”,只有前者,而无后者。

事实已定,那就需要部署和执行。

历史通常呈这样的走向:大事开小会,小会开大会;特大事情,只表态度或立场,如何操作与执行,则属于官僚集团去思考的;对于不重要的事情,往往会让众人参与讨论。因为重要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的看法,只需要统一态度与立场即可;不重要的事情,无论看法是什么,都无关紧要,甚至无所任何意义……这一幕在人类历史上总是时常上演,有些事只是一种表演,只要不是主角,就不要去在意演出的效果。对于我们来说,只需要本色做好配合演出即可,因为决定未来走向的是那几个关键点……

南北双方的决策也是如此进行:双方皇帝、可汗对于这种特别重要的事情,只要求两三人参与决策,立场态度统一之后就交由业务主官或部门去办理。

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主要形成四个方面的决定:

一:稳住现有防线,选调有作战经验的老兵于东线集结,统一由东线行军总管指挥;

二:从距离边关最近的地方抽调预备人员,补充老兵缺失后的前线,这部分人员在最初阶段只用于防备,日常期间主要进行防御训练;用半年的时间能够初步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