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优化路线(1 / 2)

“正是因为朝堂之上,没有人敢和父皇这样说话,儿臣才更要时刻劝解父皇,这是作为臣子的义务,更是作为儿子的本分。”

面对皇帝父亲的讽刺,朱标没有感到害怕,反而觉得自己更应该以皇子的身份和父皇对话。

“好了,有话直说,我们父子之间,不必拐弯抹角。说说吧,朕倒想听听,这个家伙究竟有什么惊天言论,竟然能把朕的太子都牵扯进去。”

毫无疑问,朱元璋是一位无比威严的君王。如果把观察的维度拉长到整个周秦汉唐,朱元璋对待臣子的态度,都是最为严厉的一批。

别人整顿吏治,都是抓大放小,能起到震慑朝野的作用就足够了。当年商鞅变法的时候,秦孝公下令在渭水边一次斩杀700多名老氏族,就已经被后世斥为暴戾。

而洪武大帝杀起官员来,其果决与严厉远超自古以来的任何一位君王。一个系统从三品**,到地方上干活的九品芝麻官,乃至衙门里的没品没级的胥吏们,也难以从风暴中脱逃。

这里面涉及到一次性全要行刑的上下官员,数量甚至过万。也因此在大明广大官员的心中,当今圣上的威严根本容不得一丝质疑。

这个世界上唯二能让朱元璋放下威严,暂时做回一个普通人的,就只有马皇后以及当朝太子朱标。

看到自己父皇终于停下了手上的公务,一直站在桌案另一侧的朱标这个时候才凑近到了朱元璋的案头,从一旁文火温着的铜壶里,给朱元璋添上了一杯新茶。

做完这些事之后,朱标这才搬来一把椅子坐在了老朱的正对面,开始继续讲述自己在诏狱里听来的那些消息。

朱元璋手头的公务暂时放下,朱标这边在讲述的时候也就比之前更为细致。

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的表情和先前并没有什么区别,胡轲所分析的藩王分布以及关于海禁政策的点评,在朱元璋眼里,不过就是一个自以为有些急智的人,在掌握了一些普通人难以知晓的信息之后,所作出的自以为是的判断而已。

这种场面,他这一路走来见过无数次。早在他还在郭子兴手下的时候,每日里来自己门前自荐的大聪明就络绎不绝。等后来自己一路拼杀,并在攻破集庆路,并晋升为吴王之后,来应天号称自己有经世之才来拜见自己的,就宛如过江之鲫。

这其中不乏有一些乍一听上去十分让人惊讶的观点,可当你仔细思考他们说的那些方略的时候,却发现这其中大多数都只是一群仗着自己读过几本传奇异志,便以为自己有通天之能的夸夸其谈。

此时此刻在朱元璋的眼中,胡轲所说的这些东西就是夸夸其谈。毕竟从他的角度出发,这些道理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

这些自己亲手规划的方略,朝里那些**在没掌握一定权力之前,都无法体会到自己的真实用意。胡轲一个毛没长全的年轻人,即使有名师指导,能够先人一步知晓这其中的奥秘,终究也不过是拾人牙慧进行的转述罢了。

即使他看穿了自己,布置这些政策时的一些心思,也不过就只能为自己如此精妙的谋划面露赞叹而已,除了拍马屁给自己提供情绪上的价值之外,又还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别的有益的地方。

朱元璋眼前的这种不屑被朱标悉数的收在眼里,不过他却也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一直不停的进行着自己的讲述。

自己父皇的性格他十分了解,事情没说到真正有用的地方是不可能获得他的评价。况且朱标也清楚,自己一开始听到胡轲那些言论的时候,除了觉得这小子有些狂傲之外,也没把他特别当做一回事儿。

若不是后面因为想看看自家老四到底因为什么着了迷,他可能早就耐不下性子直接回宫。

而果然随着朱标转述的递进,朱元璋的表情也有了一丝细微的变化。

当听到“藩王必将在百年之内给大明带来一场浩劫”的时候,朱元璋的左手默默在椅子扶手上轻拍了三下。

这是他之前就有过的忧虑,不过自己也并不是没有防范措施,三道防线既是防范外地,同时也是拱卫应天的三道保险。

当听到“藩王最终一定会被地方世家大族拉拢腐蚀”的时候,朱元璋的眉头短暂皱了起来,不过很快又再次舒展开来。

对他来说,这也不过是之前与众大臣讨论时那些老生常谈话题的升级版而已,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因此现在他依旧坐的住,毕竟一切还没有超出自己的计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