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叙事创新28(1 / 2)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文艺报》首先发表关于《少年派》的评论文章。

文章的标题是——《我们需要这样的“少年派”》,作者为鲁书元。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篇评论文章的偏向。

鲁书元在文中高度评价了《少年派》及作者陈家林。

他认为如今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大行其道,国内文坛需要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自从1978年开始,随着《班主任》、《窗口》、《伤痕》等文章引起的巨大轰动,引来后续大量作品涌现,受到追捧,最终形成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流。

在这样的文学潮流之下,《少年派》能别出心裁的写出这样一个故事,简直就像是万花丛中的那一点红,充满新意,美不胜收。

不仅如此,鲁书元还盛赞了《少年派》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甚至把这样的叙事手法称作“巧妙的叙事替代”。

如此残酷的海难、人杀人、人吃&人的惨事,用童话般的方式进行替代、并写出来,这是前所未见的。

至少在国内现今的文坛,没有人这么做过。

鲁书元在夸赞《少年派》的同时,还夸起了作者:

“作者陈家林有着一颗充满童趣且乐观的心,他对生活的感知丰富且细腻,我虽与他缘悭一面,可却能感知到他的善良、温暖……”

“或许将来某一天见到他,我会亲口问上一句:在你的心里,派所说的两个故事里,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

“我们需要这样的《少年派》,更需要这样的少年心,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文艺报》是中国作协主办的大报,创办于建国前夕,它的历任主编包括了茅顿、丁零、冯雪风、张广年、冯木等。

这些人,用官方定义的话来说,他们无一不是“国内被公认的文坛巨匠、文学大师、和卓有建树的文学理论家”。

多年来,《文艺报》的立场一直是相对中立且克制的。

它的每一篇评论文章,即使是批评,都有理有据,对国内文坛具有积极且正面的意义。

正因如此,《文艺报》是国内最知名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是官方和主流文学界的喉舌。

在此之前,尽管《少年派》受到不少的质疑,算是一时的热点,可《文艺报》却从未对《少年派》进行过评论。

按照《文艺报》一向的做法,他们会等到《少年派》刊载完结,才会发声。

正因如此,《文艺报》直到了这时候,终于发表了这篇评论文章。

而这一次发声,对整个风向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紧随其后的,《萌芽》复刊后的增刊《电视、电影、文学》也发表了评论文章,说《少年派》才是“少年人应有的模样”,相比起在经历过磨难后发泄情绪,这样去面对人生才是正面且积极的。

这就有点内涵的意味了。

什么样的故事是“经历过磨难后的发泄情绪”?

反正见仁见智,即使有人躺枪,这时候也不会有人跳出来自己对号入座。

于是,风向在一夜之间来了个大转弯。

之前有多少批评,这时候就有多少赞扬,而且还是加倍的。

这大概算是一种“亏欠”心理的补偿,所有人对开始对《少年派》追捧起来。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文学报》。

这个刊物之前连发数篇批评文章,一副像是要把《少年派》打进故纸堆、盯上耻辱柱的样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