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什么叫?(加更求追读)74(1 / 2)

大约十点左右,央芭的乐手们先后抵达,即便百花录音棚很大,上百人一摆,仍旧显得局促。

特别是大提琴、鼓之类的乐器一摆,连下脚都得找地方。

录制第一天,沈浪、老歌、央芭只干了一件事,从上午到晚上,一直在调音。

更准确一点的描述是‘调整话筒收音’。

大型乐团录制专辑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普通流行乐,两百平米的封闭空间内,上百件乐器齐鸣,话筒角度差个几度,收音效果便是天差地别。

老歌、沈浪以及中唱录音师万小圆,忙得满天大汗。

万小圆是下午紧急借调过来的,录制《我相信》,仅凭老歌一个人,那是不够的。

作为中唱的金牌录音师,万小圆的经验更丰富。

但试音几次,沈浪对效果一直不太满意。

次日。

万小圆、老歌选择垚人,他们把央视首席录音师李小培喊了过来。

这位在录音界,也是妥妥地大咖。

北电录音系录音专业毕业,75年进入央视,电影电视录音、舞台扩声、唱片制作等等,全部参与过。

更直观一点表述,从1983年首届春晚开始,连续30多届春晚,表演者、主持人、幕后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

唯独李小培,一直都在,他是春晚首席录音师。

李小培(春晚首席录音师)+老歌(摇滚圈金牌录音师)+万小圆(华夏唱片总公司金牌录音师)的组合,含金量爆棚。

华夏十大录音师,一张唱片用了俩。

搁在前世,沈浪连想都不敢想。

什么是顶级制作?

这就是顶级制作!

词曲顶级!

乐手顶级!

录音顶级!

混音顶级!

沈浪这个歌手,勉勉强强也算顶级吧?

三大录音师、央芭一百多号乐手,愣是调了三天才开始第一遍试录。

对于沈浪的‘挑剔’,参与者倒也没什么怨言。

谁让沈浪会做人。

排练期间,伙食全包,还天天买水、买烟。

再说了,都是搞艺术的,对作品精益求精,反而更让人尊重。

那叫有艺术追求。

其实,哪怕调音结束,沈浪对效果还是不太满意,他的耳朵太贼,听过后世那么多的好声音,90年代的录音技术,真的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不是乐手水平的问题,而是录音技术的差距。

所以,只能降低一点点标准。

……

17号。

百花录音棚。

经过几天的调试,《我相信》终于迎来了第一次正式录制,看到老歌打出的手势,沈浪来到卞祖单身前,低声道。

“卞老师,可以开始了。”

“好,那就开始录音。”

卞祖单拿起指挥棒,走到中间位置的指挥台。

另一边,摄像师王磊、摄影师高园早已进入工作状态,那台索尼DVW-970P摄像机很早就开了机。

过去这几天,王磊一共拍了十几盘录像带。

他可算拍了个爽!

如果不是公务,他哪舍得这么造,索尼DVW-970P用的录像带都是进口货,一盘盒带只能拍64分钟。

一盘盒带的售价高达45美元,依照当下的汇率,一盘盒带约等于400多RMB。

贵得吓人。

香江人真TM有钱,排练过程,但凡能拍的内容,基本都拍了。

(PS:93年5月,取消限价,汇率一度贬值至11.2RMB/美刀,到了年底才回到8.7元左右)

接着,卞祖单挥动指挥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