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什么叫?(加更求追读)74(2 / 2)

音乐骤响!

铜管、木管、打击乐、弦乐,如同风暴一般席卷整個录音棚,彼此呼应,气势之澎湃,令人措不及防。

在古典音乐中,像这种突然爆发的前奏是不多见的。

即便这一版没有摇滚乐的入场,但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依旧让人窒息。

压迫感十足。

随着指挥棒的舞动,上百人的乐队,丝毫没有混乱。

如臂使指。

这个就叫专业。

站在外人的角度,指挥家就是挥挥指挥棒,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指挥不是简单地打拍子,而是乐团的核心人物。

核心C位!

协调每一个声部。

是指挥士兵的将军、元帅。

没有指挥的乐团就是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作为新华夏自己培养的第一位乐队指挥人才,卞祖单从61年拿起指挥棒至今,已经过去三十多个春秋。

他工作的第一站就是燕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也就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前身。

然后,一呆就是几十年,现场的每一位乐手,他都非常非常了解。

磨刀不误砍柴工。

前期排练多次,试录多次,为的就是现在。

第一次正式录制,相当完美。

然而,演出完美并不意味着录制能够结束。

人耳收音和话筒收音不是一回事,人耳具备很强的主观性。

话筒却是客观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现场观看时,乐手身体摆动的衣物摩擦声,或者单个音色的改变,人耳会自动忽略。

话筒却不会。

任何一丁点瑕疵,都会被话筒收录。

片刻后,第一次听到完整的演奏,李小培愣了好一会儿。

这首曲子,好狂暴。

良久,李小培回过神来,然后才加入到了老歌、沈浪、卞祖单的讨论之中。

接下来的时间,大致就是录一遍,听一遍,再录一遍,不停地循环往复。

专辑录制过程就是这么的枯燥。

不停地录制,不断地找问题,《我相信》的古典乐部分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录,然后截取那些相对完美的片段,最后拼凑成一首。

正式开始录制之后,卞祖单对于音质、效果的要求,甚至比沈浪还要苛刻。

一天……

两天……

三天……

整整录了一周,上百遍啊上百遍,李小培、王磊、高园等人从最初的震撼,再到麻木,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山珍海味吃多了也会腻’。

连沈浪都有点麻木。

不止沈浪有这种感觉,央芭的那些乐手们也快‘疯’了。

真的快练吐了。

周煦就私下跟沈浪吐槽过,晚会回家睡觉,一掀开被子,全是咚咚咚、duang、duang、duang地回响。

这天上午,又一遍录完,在乐手们将疯未疯之际,卞祖单站到指挥台前,温和地笑了笑。

“我宣布,录制结束!”

话音刚落,部分乐手下意识地摆好架势,准备再次录制,直到身边传来同伴的欢呼声,他们这才意识到。

录制结束了!!!!!

然后,狂欢!

终于解脱啦!!

另一边,摄像师王磊忠诚的记下了这一幕。

旁边的摄影师高园疯狂的按动快门,嘎嘎猛拍。

笑脸,定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