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欲诛宦董卓进京38(1 / 2)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新逝去,大汉如今的掌舵人乃外戚何氏。

外戚在前任皇帝去世后,新任皇帝仍然幼小时,可以起到拟皇权的作用,稳定政治局面。而宦官作为皇权的延伸体,宦官是皇室的“家内奴隶”﹑“秘书官”。

但若无人从中调和,这两个本应帮助皇帝稳定局势的势力便会使得天下大乱。

灵帝驾崩,中央再起权争风云。

宦官蹇硕计划诛杀外戚何进,在蹇硕司马潘隐的暗示下,何进称病不入。

由于没有及时除掉何进,刘辩被立为帝,何太后临朝,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

何进因为士大夫豪族多是痛恨宦官,且对蹇硕意欲谋害自己的行为愤恨不已,便借机剪除了蹇硕。但是宦官势力庞大,仍令何进忌惮,无法将他们连根铲除。

在袁绍的建议下,何进召董卓引兵入京,以逼何太后下决心除去宦官势力,但何太后始终犹豫不决。

没过多久,宦官知道了何进的谋划,便密谋策划反击。

八月,何进入长乐宫请求太后铲除诸常侍。

宦官首领张让与常侍段圭、毕岚等数十人,持兵器埋伏宫中,等待何进出宫之时,诈以太后的诏令使何进再度入宫。何进甫入宫,尚方监渠穆拔剑斩何进于嘉德殿前。

何进部下袁绍见何进不出,高呼:“请大将军出共议。”中黄门把何进的头扔出宫外,说:“何进谋反,已伏诛矣。”于是袁绍等人带兵入宫,将宦官全部杀光。

至此,两大政治势力同归于尽。

如此事件,本不应出现在这样权力交接的节点。

少帝刘辩即位时尚年少,且正值多事之秋,正需要拥有拟皇权的外戚辅佐,何进虽然出身屠户之家,与“士大夫豪族”的处世理念相去甚远,但前皇帝嫡妻的身份使何进的权力正当化,赋予何进稳定局势的能力。

但是,显然何进并不具备政治家的天赋。权力来源于皇太后的何进是无法铲除正受皇太后宠爱的宦官势力。何进没有采取果断的手段直接消灭失去皇权靠山的宦官势力,反倒与袁绍﹑太后商议过久,导致机密泄露,遭受杀身之祸。

范晔对其评价可谓精辟,“何进藉元舅之资,据辅政之权,内倚太后临朝之威,外迎群英乘风之埶,卒而事败阉竖,身死功颓,为世所悲,岂智不足而权有余乎?”

作为皇权工具的“秘书官”,宦官势力也在外戚何进被弑之后不久,永远退出东汉帝国的政治舞台。

为何?心不齐!在灵帝逝世后,宦官势力内部产生了政治分歧,使其集团丧失了拥有皇权的机遇。

蹇硕曾“与中常侍赵忠等书曰:‘大将军兄弟(何进与何苗)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灵帝)左右,扫灭我曹。但以(蹇)硕典禁兵,故且沉吟。今宜共闭上合,急捕之。’

中常侍郭胜,进同郡人也。太后及(何)进之贵幸,胜有力焉。故胜亲信何氏,遂共赵忠等议,不从(蹇)硕计,而以其书示进。(何)进乃使黄门令收硕,诛之,因领其屯兵。”蹇硕坐拥西园军的力量,若成功立皇子协即位,宦官集团与东汉皇权的结局就将改写。在这场席卷洛阳的政治事件中,外戚势力与宦官集团双双陨落。

虽然说,在长期的权势争夺战中,外戚与宦官势力在不同程度上侵夺了一定的皇权,但是它们两者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维护和巩固着东汉的皇权。因此,随着这两股重要政治势力的同时消亡,尚是年幼的皇帝无法处理朝政,以皇权为核心的统治机构由此而来出现的是权力真空。于是,各种强大的势力都跃跃欲试,力求以自己来填补权力的真空,成为执掌帝国机要之人。

而这段权利真空期,便是袁绍怂恿何进诛宦的原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