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威慑33(1 / 2)

转眼间就到了九月初九,这是华夏千年以来的一个重要节日。

江南未受到战争波及,因此市面上繁华依旧,并没有因为刚刚结束战乱而有所萧条。

镇江由于守将未发一箭,便出城投降,因此整个城池的元气得以保存。

江南气候宜人,适合耕种,百姓的日子普遍要比北方百姓好过一些。

朱棣提前一日便到了镇江府,看到大街上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心中也是欣喜万分。

虽说比不上马喆治下的兴化百姓富足,但也能够温饱,百姓脸上也不似北方百姓一脸的麻木。

若是天下百姓都能过上江南百姓的日子,就算不能称之为盛世,也能勉强称作治世吧。

朱棣这次出宫只带了少量的护卫,身边陪同的有新加封的汉王朱高煦,内官监太监郑和,户部尚书郁新,兵部尚书金忠、户部左侍郎夏原吉,户部侍郎古朴。

还有一位近日颇受朱棣赏识的内阁学士杨荣,这位年轻的儒生还不到而立之年,便已成为天子身边颇受重视的近臣。

杨荣受到朱棣赏识的原因是在朱棣在进入京师时,他迎谒在朱棣马前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朱元璋)陵呢,还是先即位?”

志得意满的朱棣,被杨荣一提醒顿时清醒过来,立刻调转马头,先去孝陵拜祭了太祖皇帝的陵寝,才回头进宫继位当了皇帝。

不管有多大的理由,叔叔抢了侄子的皇位,还把侄子逼得自焚(朱棣自己认的),都是一件极为不光彩的事。

杨荣的提醒,让朱棣在世人眼中挽回了一些形象,祭拜了朱重八虽然不能改变朱棣篡位夺权的本质,但在世人眼中还能看到朱棣的一份孝心。

古人以孝治天下,不孝可是大罪,在朱棣最得意的时候,杨荣冒着被朱棣嫌恶的风险主动劝谏,给朱棣挣得了脸面。

杨荣的投机行为得到了非常丰厚的回报,从此杨荣一直都是朱棣身边的重臣,在朱棣二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九月初九,马喆带着一支由十艘三千料大船与二十艘一千料大船,三十艘六百料小船的庞大舰队来到镇江码头外。

遮天的船帆铺满了整个江面,就算是最小的海船与镇江码头上停靠的打鱼小船相比也是庞然大物,马喆搭乘着水师指挥陆万年的旗舰‘东番号’缓缓靠在镇江码头一座能够停靠大船的栈桥边。

由于没有匹配的栈桥码头,从船上走上陆地需要搭出长长的木制跳板,士兵们将跳板搭在码头的栈桥上,一队士兵率先从船上下来,紧接着一辆非常豪华的四轮马车用一个造型奇特的吊杆从船上吊了下来。

随后就是两匹纯白色的高大马匹从船上吊了下来,士兵们快速将马车与两匹马解下来,将两匹马与四轮马车组合在一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