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博弈37(1 / 2)

马喆太清楚帝王时代的尿性,做事向来都是简单粗暴,迁徙百姓也是强制执行,无论是迁富户充实陵寝,还是迁人口密集处百姓往人口稀少处。

大多数时候,百姓只要过得去,就没人愿意背井离乡。

大规模的向海外移民,肯定不能用强制手段,不然必会激起民愤,引起社会动荡。

对于朱棣的疑问,马喆叹了口气道:“历朝历代从来都是想着如何磋磨百姓,从来没有人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想问题。

既然是为了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是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就不能用优厚的条件吸引百姓移民吗?每年都会有失地破产的家庭,这些家庭很愿意离开这片令他们伤心的地方。

人挪活,树挪死,只要朝廷给的条件足够优厚,总有人会选择换一个地方生活。这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是一个国家应该担负起的责任。

陛下,你有没有想过,国家的每一文钱都是依靠百姓的双手创造的,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帝国的大厦,难道国家不该对他们好一些吗?”

朱棣感觉自己有些冤枉,自己这个皇帝刚刚做了几个月,屁股还没坐热乎呢,朝堂上每天都是一大堆的烂事,建文旧臣对他这个皇帝阳奉阴违,表面上山呼万岁,背地里还不知怎么编排他这个靖难上位的皇帝。

国库更是空空如也,甭说有时间考虑百姓的民生问题,就连刚刚册封的太子一家人,以及皇后还都在北平。还要等着朝廷大军北上平了山东的铁铉之后,才能安心起行。

他朱棣可以拍着良心说话,朝廷若是有钱,他绝对不会吝啬对百姓好一点儿,可是现在国库空虚,他是皇帝却也变不出钱来。

“马先生,不是朕不体恤民生多艰,只是天下大乱还未完全平息,朝廷到处需要用钱,不苦一苦百姓又能怎么办?

朕知道你治下的百姓富足,也想着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如兴化百姓一样的好日子,然而北方残破,想要恢复不是一天两天之事。

也清楚你瞧不上大明的君臣,尤其是朝堂上的那些儒生,觉得他们都是一群蝇营狗苟之辈,可是你要知道,就是朝堂上这群人已经是大明最顶尖的人才。”

说着他指了指旁边一桌正在吃饭的一位官员继续说道:“那位官员叫夏原吉,精通钱粮度支,虽说是建文旧臣,朕还是将他留下来为朕所用,在户部任侍郎,夏侍郎在钱粮度支方面的造诣在大明已经是最顶尖的。

挨着他坐着的那位叫做杨荣,博闻强记特别擅长在杂乱的事务中快速判断出准确答案,正因为有如此才能,朕将他安排进内阁,协助朕处理各地送来的奏疏。

朕在努力做好一个皇帝,尽量做到知人善任,不让庸碌者占据高位,但天下贤者太少,庸碌者太多,人才何其难得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