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取舍(上)(2 / 2)

朱洪武大开杀戒,依然挡不住士人之贪婪,如今地方上士人的势力越来越大,地方官若是不与地方士绅合作,想要在地方上站稳脚跟困难重重。

若与地方士绅合作,那么谁的利益又会受损,苦的又是谁?

那些读书人皓首穷经地读书真的是为了学问吗?你真以为他们喜欢读《四书五经》、《朱子集注》吗?他们读这些书是因为朝廷的科举要考这些。

至于为什么要考这些书,是因为这些书的内容利于统治,与统治者的利益高度一致。

儒家讲尊卑,有了尊卑就有了阶级,有了阶级就有了差距。

你在什么阶级就过什么日子,让你无法抱怨生活,无法抱怨天下的不公。

读这些书对治理天下有没有用,有多大的作用,并不是统治者优先所考虑的。

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统治的稳定,任何人坐上皇帝的宝座,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世世代代统治下去。

他们会想办法去掉一切威胁他们统治的因素,哪怕这些因素于国于民有大好处。

这就是人治的最大缺陷,在没有开启民智,摆脱人治之前,无论是谁坐上皇帝的位置,都无法改变这一结果。”

“所以主公认为开启民智,脱离人治,走向法治就能完美解决这些缺陷吗?”

“想要摆脱人治谈何容易,只要人还有私心,就不可能摆脱人治,只能说用法治尽量约束人的私利。

而法治的成本太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无法实现,毕竟律法制定的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只要是人执法就会带入人之好恶。

法治的路径是对的,只有尽可能的减少人对律法的影响,天下才会越来越好。”

宋时明叹息一声道:“主公选择的这条路太过艰辛,恐怕没有哪个统治者能容得下你。不管燕王与朝廷最后谁能赢,都不会允许你这样的一个有可能掀翻他们统治的势力存在。

那些士绅在明白了你的思想后,更是会视你为洪水猛兽。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毁灭你、抹黑你、让你在青史上遗臭万年。”

“我在选择燎原为表字的时候就跟你说过,我愿做一点可以燎原的星火,哪怕最后身死魂灭,只要在人世间留下一点点能够传承下去的火种,就没有白来这个世上一遭。

至少在现在你宋文远是完全和我站在一起的,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志同道合者。

再说我们这些年做了多少预留的准备,一旦在中原待不下去,我们随时可以登船出海,东番岛上的百万移民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况且我们短期内的做法,是有利于皇家的,富国强兵对于一个有作为的君主来说是很难拒绝的诱惑。兴化城立在这里就是一个标杆,我们就这么大大方方地让他们去看、去学。

他们看不懂、不愿学就会自动站在我们的对立面,是我们未来的敌人,如果他们愿意学,愿意做出改变,潜移默化间,他们就会渐渐认同我们,就算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也不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返回